我們都是高儲蓄率下「存款的奴隸」

【看中國2013年07月18日訊】近日,有關「我國人民幣存款突破百萬億」、「中國人均存款77623元」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不少市民驚呼自己「拖了後腿」。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專家指出,人民幣存款的統計口徑既包括個人存款,也包括企事業單位存款和財政性存款等,計算人均存款不能簡單地用人民幣存款總額除以中國人口總數。根據本報記者的測算,以全國人口總數13.5億計算,截至今年5月底,中國人均存款為32719元。(7月14日《北京青年報》)   

這年頭,談「人均」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引發廣大網友「拖祖國後腿」的吐槽。尤其是,在前些年,政府統計部門就習慣於用「有個鄰居張千萬」和「我等都是窮光蛋」來做簡單的平均,搞得大傢伙一聽到看到「人均」這兩個字,就有種嘔吐的感覺。「人均存款」同樣也是一個能夠引發全體國民「吐槽」的概念。許多網友表示,「一定要發憤圖強,不吃不喝也要力爭湊夠人均存款的‘國家標準配置’」。

其實,一項簡單的「人均存款」並不能說明什麼。在消費多元化、理財多元化、投資多元化、收益多元化的當下,存款已經成為最不合算的理財方式。存款,意味著金錢的貶值,意味著購買力的蒸發,繼而,意味著勞苦大眾血汗錢被無形掠奪。因此,在筆者看來,無論是我國人均存款到底是77623元,還是32719元,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國人賺再多的錢,也不會通過消費來變現幸福。

與「人均存款」相對應的一個名詞是「儲蓄率」。在眾多國人心中,人均存款是越多生活越踏實越幸福;在國際上,則正好與此相反——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儲蓄率越高,則意味著這個社會長時期存在過度儲蓄和消費的不平衡局面,會因需求和消費不足成為經濟增長的阻礙。據瞭解,我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最新的統計數字是,作為全球儲蓄率位居最前列的國家,我國的儲蓄率超過50%,儲蓄餘額破18萬億,人均過萬。與儲蓄率居高不下相反的是,我國居民的消費意願卻在減弱。2011年初,央行公布的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高達85.8%的城鎮居民傾向於儲蓄,只有14.2%的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

在儲蓄率長期處於世界第一的尷尬處境之中,國人更多的成為了「存款的奴隸」——既然都是「存款的奴隸」,也便都是可憐的。現在社會上流行一種小眾思想——「消費主義」。關於消費主義,其中有一層意義就是,只有消費了的錢,才是自己的錢;而存在銀行的錢,都是別人的錢,不會讓自己擁有花錢的快感。這也是為什麼「購物」能夠讓人感覺到幸福、或是能夠釋放壓力的原因所在。

如果存款的意義僅僅在於賬面的累加,賺錢為存款,而不是為花錢,個人和家庭的財富只會是一種符號,而不會兌現成真正的消費,更不會兌現出幸福的密碼。高儲蓄率之下,除了真正的富翁,絕大部分工薪階層,無論是年薪十萬、二十萬,還是更高,都只是名義上的有錢人——賺再多的錢,都不過是為了存入那個永不減少的賬號。

讓國人不再做「存款的奴隸」,只能讓國人敢於消費。所謂的「敢消費」無非是指在消費之後,擁有十足的安全感,即便沒有多少現金,也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學、活著能買得起房子、死後能入墓地……這需要政府部門做的,就是來些實實在在的大蛋糕——別光在數字說「我們的蛋糕已經做到世界第二大了」,卻一塊小蛋糕也不給老百姓留。可以肯定,只有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加大投入,國人才會敢於花錢,才會拒絕做「存款的奴隸」。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王傳濤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