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因素」正在改變國際社會?
【看中國2013年07月13日訊】中國政府總是擔心國家不夠強大,希望迅速提升本國的國際影響力。其實,「中國因素」已經開始改變國際社會,只不過中國政府不願提及這種改變。7月8日,美國證監會重提美國的五大會計事務所中國分支機構涉嫌財務欺詐案,此事再度提醒世界,「中國因素」對國際社會的滲透,不僅僅是「中國製造」等廉價商品帶來的問題,中國企業(人)的行為方式、中國式腐敗的蔓延、做假與欺詐的擴散,正迫使一些國家修改容易被中國人鑽空子的原有制度和規則。
*美國面對「中國因素」的無奈*
美國普華永道、畢馬威、安永、德勤、BDO等五大會計事務所自2001年進入中國,直到2012年因其中國業務涉嫌財務欺詐被美國證監會起訴。有關該事件始末,我在「信譽:‘五大’在中國淘金的質押品」一文中曾做過評述,指出它們淘金得益於自身多年積累的職業信譽,但在得到大量中國業務時,卻不得不質押其職業信譽。中國政府以法規形式賜予「五大」補充審計特許權,其目的就是讓「五大」為中國企業做信譽背書,這種背書為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打開了通道,卻讓「五大」集體捲入明顯違反職業道德的財務欺詐漩渦。
更諷刺的是,「五大」拒絕向美國監管者提供相關的審計資料,使美國證監會對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的欺詐調查無法順利進行,而「五大」所持的理由居然是「中國的法律禁止將審計報告提供給它國」。對於「五大」來說,若提供這些資料,可能會證實自己的財務欺詐行為,不如用中國法律做擋箭牌。但對美國來說,美國股市的司法規則卻被中國的「法律」改變了,美國投資者因購買中國在美上市公司的股票而蒙受巨額損失,但涉嫌欺詐的中國公司一溜了之,躲過了懲處。
美國深感無奈的當然不止這一件事。近年來,不少美國大公司因觸犯美國《反海外賄賂法》而受懲,其賄賂行為有不少就發生於它們與中國國企的商業來往中,沃爾瑪、阿爾卡特—朗訊、IBM、德普等都曾捲入涉華商業賄賂案件。向中國官員與國企行賄的,當然不止美國跨國公司,西門子、力拓等也曾捲入類似醜聞。以柏林為基地的反腐敗組織「透明國際」2011年11月公布報告,總部位於中國的公司進行賄賂的頻率,遠遠高於幾乎任何其他地方的公司。在透明國際調查的28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的賄賂頻率僅比俄羅斯略好,列倒數第二。
中國還改變了美國高科技公司的行為模式。這些高科技公司在美國都大力鼓吹網際網路促進信息革命與新聞自由,但在中國,它們卻不得不按照政府要求,過濾信息並控制網上言論。思科等高科技公司甚至還幫助中國政府建造金盾工程,促生了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監控系統。
美國對「中國因素」的無奈表現在:既希望經濟上獲益,又厭惡與這些好處一併產生的負面影響。但在相關的利益遊說之下,往往修正並調整遊戲規則遷就中國。
*「兄弟國家「對中國的態度正在起變化*
美國是法治國家,懲治欺詐者也要講究證據、程序,這是中國企業鑽空子屢屢得手的原因。但在與發展中國家打交道的過程中,中國卻屢屢失利。中國早已是一個資源對外高度依賴的大國,「資源外交」中的目標國主要是非洲、中東與拉美國家。中國企業在國內慣於通過尋租建立「官商結合」的金權同盟,也將此視為企業攻佔海外市場的「制勝之道」,喜歡通過賄賂政治上層以獲得投資國政府的支持,以為這是汲取該國資源最過硬的「通行證」。
但這種模式很容易受到投資目標國內部政治變化的影響。近鄰緬甸與一些非洲國家因為國內政治需要,隨意改變與中國的合作規則。2011年9月,中國最大的海外水電投資項目緬甸密松水壩面臨擱淺。據說該水壩修建背後隱藏的積怨由來已久,當初中國公司投資之時,「搞惦」了其時當權的緬甸軍政府,無視民眾與反政府武裝對這個工程的強烈反對態度。緬甸華人的頭面人物事後小心翼翼地向中方指出,在中方看來,密松水壩是經濟問題,在緬甸卻是政治矛盾。
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目前受到各種批評。非洲人權組織認為,中國開出的支票助長了非洲的腐敗和專制,礦產等的開發對當地生態破壞甚大,加上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衝擊當地市場,使當地人失業。種種積怨之下,衝突時有發生。今年5月,西非國家迦納以總統令形式,發起針對中國採金者的「清理非法採金「的全國動員,前後有169名中國非法移民因涉嫌非法採金被迦納警方拘捕。如果說這是中國人個人層面與迦納的矛盾,中石化在非洲遇到的危機卻牽涉到大筆投資。繼Obangue油田開採權被剝奪之後,中石化子公司阿達克斯石油(Addax Petroleum)在加彭運營的另一座主要油田Tsiengui的開採權也有可能被當地政府收回。據報導,除加彭以外,目前已經有好幾個非洲國家宣布對石油投資者的經營進行全面調查,包括打擊轉移定價等行為,其真正目的是迫使外國跨國公司提供更好的條款,或收回石油開採權。這些外國跨國公司主要指中國企業。2009年,中石化集團以當時創記錄的76億美元收購了總部位於瑞士阿達克斯公司的股份,成為阿達克斯的全資母公司。而阿達克斯公司的資產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奈及利亞、加彭以及喀麥隆。
這些國家雖然也號稱「法治」,但中國知道它們與中國的法治狀態在伯仲之間,所以,中國的企業想通過當地法律途徑來捍衛自己的權益,絕非易事。
*民間交往中的「中國因素」之影響*
「中國因素」並非只表現在政府與大型國企之間,中國民間的對外交流也正引起國際社會的反應。由於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來源地,各國為了這個「第一大客戶」而不斷調整其移民政策。
加拿大原本將鼓勵移民作為「基本國策」,每年都有配額。但在中國移民如潮水般湧來的情況下,先是漸漸關上投資移民的門,2012年又做了一次大的政策調整,公布了全面更新的「三線」技術移民制度,要點是,提高語言要求、海外學歷必須經過認證、年齡47歲以上計分為0。很多瞭解加拿大技術移民政策的人都知道,新政策明顯傾向於非中國地區,尤其傾向於歐洲語系移民,必將造成中國移民的大幅削減。
新加坡華人人口佔70%以上,一直深受年齡較大的中國富人青睞。但近年來反對中國移民的傾向有所抬頭。今年2月,新加坡4000民眾抗議移民新政,中國移民成其「頭號公敵」。日本2012年曝光的到大阪依親的數十位華人違規冒領日本國民的生活救濟金案件,也在日本造成極壞影響。至於各國旅遊業為中國遊客頭痛不已的報導,更是頻見報端。
「中國因素」已經成為國際社會裏不可忽視的一種影響,但總的來說,負面因素正逐漸大於正面因素。今年5月,BBC發布一個民調:在法、美、日、韓等國,超過60%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這幾個國家恰好是中國政府與民間近年來交往最多的國家。一些國家正在各方面修改規則,可視為它們對「中國影響力」的一種反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