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朱民:結構轉型乃中國經濟最大挑戰

【看中國2013年06月24日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對BBC中文網說,轉換增長模式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難題,「既要維持經濟一定程度的增長,又要保證平穩轉換,這是很大的挑戰。」朱民說,中國經濟的大問題是投資比重太高。金融危機以前是出口比重太高,危機以後,隨著需求下降,出口比重下降,通過國內投資來彌補需求帶來弊端。

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加之西方國家深陷金融危機,將朱民迅速推上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高層,2011年7月他被任命為副總裁,是第一個獲此職位的中國人。採訪前,朱民的助手一再強調,朱民不便對中國經濟做具體評價,因為這有「利益衝突」之嫌。但誰都知道,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比重日益提高,談世界經濟又如何能繞開中國經濟,尤其是在世界經濟急需中國因素提振的當下?

朱民對BBC中文網說:「大家關心中國經濟7.5%的增長是不是太低了,這不是主要問題。速度不是主要問題,是經濟質量。這主要是轉換經濟結構的問題,轉到以內需為主的模式。」包括惠譽評級機構在內的一些機構警告說,中國面臨越來越大的信貸風險,不少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企業依賴銀行信貸度日,一旦中止只能倒閉。惠譽說,中國的信貸泡沫可能「史無前例」。在談到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時,朱民沒有置評,而是重提「經濟結構轉型」的挑戰。

人民幣的國際化是當今金融界的熱門話題。回顧歷史,美國經濟早在19世紀中期全面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但直到百年後,美元才替代英鎊成為通行天下的國際貨幣。如今,中國經濟尚未超越美國,人均GDP更是相差甚遠,此時談論人民幣國際化是否為時過早?

朱民並不這麼認為。他對BBC中文網說,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一個真實的過程」。他說,中國用人民幣結算的貿易已超整個貿易比例的10%,這個比例已不算小。但他承認,這將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人民幣國際化的「短板」就是投資渠道的欠缺。「只有以這個貨幣計價金融資產,這個貨幣才能在國際上用起來。」「在今天的世界裡,有金融資產很重要,這需要發展人民幣的債券,國際化的債券市場,資本市場,使持有人民幣的人能進行投資,這樣人民幣國際化才能真正打開。」

作為IMF首名高管的中國人,朱民認為中國在IMF的份量提升是全球實體經濟的反映。隨著新興經濟體佔世界經濟比重上升,它們在IMF的份量也會日漸增加。朱民說,IMF也在做出不斷調整,增加新興經濟體的投票權,「這是一個必然趨勢,不然國際組織就會喪失其權威性。」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