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朝廷為何總拿「鹽」說事?(圖)


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3年06月17日訊】百姓吃的鹽,看似普通,卻被中國歷代的朝廷看重。

春秋時期,管仲認為,國家應該壟斷食鹽經營,以便從中漁利,為什麼呢?因為每家每戶都要吃鹽,擁有這麼大的消費群,只會賺錢,不會賠本。

西漢時候,國家組織一批文人,討論食鹽生意是讓國家做,還是讓商人做,最終決定國家壟斷這樁買賣,依舊因為這項生意利潤穩定,不能讓油水外流。

唐代中期,發生安史之亂,國家迅速作出決定,調整鹽業政策,總的方針依舊是國家壟斷鹽業,同時讓利給商人,讓商人幫助運輸銷售,利潤一下子上升。

在明代,朱元璋為瞭解決北方軍糧供給問題,決定讓商人幫助運糧,條件是允許商人銷售食鹽,商人見有利可圖,爭著替國家運糧。

食鹽的功勞可真不小,幾乎成了朝廷的救命草,每當國家面臨財政危機、政治危機、軍事危機,就拿出「食鹽」這張底牌,扭轉乾坤。

食鹽挽救了朝廷的危機,救了朝廷,它的價值可就大了,非一般商品可比,所以,歷代政府都很重視「食鹽」事務,把它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一個小小的商品,價值就這麼上升了,因為它不僅能夠滿足一般需要,還能夠滿足政治的需要。

食鹽只是很普通的商品,它的意義卻那麼不同尋常,就是因為其價值超出一般商品的價值,不僅具有經濟價值,還具有政治價值。一個商品的價值既在於它本身,又超出它本身,價值的高低依賴於它滿足需要的程度,一旦某個商品滿足了政治上的某種需要,其價值可就非同一般了。

朝廷之所以重視食鹽,歸根結底,還在於大多數人都離不開食鹽,當一種東西被多數人需要的時候,其價值必然就大。食鹽的價值,最終還取決於它本身。

本文留言

作者趙志浩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