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氣要「主動」出汗

【看中國2013年06月14日訊】不要「吝嗇」你的汗:

南方水深,北方火熱。身上黏糊糊的汗更叫人不爽。為了阻止「它」,不少人習慣「孵空調」,從開車到進入辦公室,再從辦公室開車回到家,涼爽的空調環境如影隨形,逐漸形成「空調依賴」,整個夏天身上幾乎不會有一點冒汗機會。而一些需要外出的時尚男女,為防止腋下的汗水把衣服弄濕,便長時間、大面積塗用止汗露等產品,減少出汗

專家指出,汗腺是人體的「天然空調器」,出汗不僅能調節體溫,而且能滋潤皮膚,排出部分代謝廢物,若刻意控製出汗,就等於阻礙了一條重要的排毒管道,加重肝腎排毒的負擔。夏天,汗出不來,熱散發不出去,極易發生中暑。

運動專家還建議,夏天多「動汗」。這在國外也早已得到共識,出汗療法能有效提高精神健康。甚至有研究表明,人體對熱的耐受能力強弱與體內細胞中熱應激蛋白的多少有關。經常堅持運動的人,體內熱應激蛋白合成顯著增多,對熱的耐受力增強,可抵擋高溫熱浪的侵襲。

識汗

小汗腺 負責人體出汗

汗腺分小汗腺和大汗腺。汗,是人體小汗腺分泌的液狀分泌物,其中也含有一定的固化物質,包括一定濃度的氯化鈉,它就是讓汗咸咸的原因所在。缺乏氯化鈉,可能形成低鈉血症、低氯血症以及低鈉低氯血症,人會感到疲乏無力、困乏胸悶或嗜睡。所以平衡出汗的量很重要。

對於普通人而言,如何平衡出汗並不必擔憂,放心交給小汗腺去完成就可以。人體上分布著200萬-500萬條小汗腺,但分布得並不均勻,手腳掌部位數量比較多。

小汗腺肩負著機體散發熱量的重任。當外界氣溫上升到一定溫度時,汗腺這一「天然空調器」便開始啟動,通過出汗帶出大量的熱能,調節體溫。

小汗腺還可以排出廢物、氨基酸以及含氮代謝後的產物,從而減輕肝腎排「垃圾」的負擔。「過去對於腎功能不全者的療法之一就是發汗療法。」

小汗腺還可以調節皮表脂質膜,這層膜對身體有一定的滋潤和保護作用,如果它受到破壞,皮膚就可能受到細菌和真菌的感染。

大汗腺 散發氣味吸引異性,現已退化

相對陌生的大汗腺究竟起何作用呢?其實,對人類而言,在不斷進化中,它是已退化的物體,其生理作用微乎其微。不過,對於其他哺乳類動物而言,大汗腺可是相當厲害,它作為性器官發出氣味吸引異性的本領依然還在發揮作用。

這就難怪它的分布位置有侷限性,主要集中於外陰、腋下、肛周和乳頭乳暈等位置。人到青春期以後才開始少量分泌,還包括部分礦物質、有臭(念xiù)物質等。到老年以後分泌很少。其中,狐臭就是大汗腺有臭物質的產物。狐臭有一定的遺傳性,有的人是因為大汗腺發達,量多,分泌得多,而有的大汗腺並不發達,但分泌功能旺盛。尤其在夏天腺體功能較強時,或吃辛辣刺激的菜後更明顯。所以狐臭者盡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汗情

少汗族 出汗少/常止汗易「加速衰老」

專家指出,止汗劑對於普通人群而言,只適合特殊場合偶爾使用。相比中老年人,年輕人腋下的「汗情」會更嚴重,這和年輕時汗腺發達,代謝能力強有關,所以從正常生理角度,應讓它及時排出。

進一步而言,如果長期使用止汗劑,不僅無法保持人體的恆溫,有毒的代謝廢物無法從汗裡排出,還會對肝腎造成很大的負擔。因為人體每天代謝大量垃圾,主要通過呼吸、肝腎和汗腺排出。其中呼吸排出量相對固定,肝腎的排出量彈性比較大,耐受力強,但長期高負荷運轉,仍會不堪重負。

此外,長期使用止汗產品,對高溫的耐受力會降低。體內環境本身對於外界的變化有一個適應度,但長期止汗,其耐受力有所下降。中暑本身便說明其機體適應能力開始下降,所以,同樣是高溫下沒有撐傘,有的人沒有問題,有的人卻會中暑。

從人體自身變化而言,女性在中學時期正處於生長鼎盛期,止汗不會出現明顯問題,到28歲以後,身體本身開始走下坡路。尤其到32歲以後,可能有明顯體現,多數表現為內臟功能下降、消耗能力下降、代謝紊亂,比如排尿次數增多或不暢,腰發酸、皮膚發暗,沒有光澤等。所以影響不是單一的變化,而是身體綜合能力下降的體現,尤其是隨著中年以後適應能力更明顯下降,甚至生理週期也可能出現變化,有的女性42歲以後更明顯,比如表現為更年期提前。

多汗族 不動都出汗是「氣虛」表現

出汗多了同樣讓人煩惱,夏天對陳先生來說,著實難熬,和朋友一起爬山,才爬到1/3,朋友們都還精力充沛,他的衣服都已濕透,渾身疲乏。不僅是運動,吃飯也常揮汗如雨,空調溫度開到很低還覺得不解熱,汗依然不聽話地往外冒,乾脆將毛巾一直搭在脖子上,隨時聽候吩咐。

專家解釋說人喝水以後的確較容易出汗。但有的人比如上面提到的陳先生,在正常情況下,如吃飯喝水,或是上幾層樓,大多數人都不會感到大汗淋漓,他卻已是汗流浹背,這就有可能是「自汗」。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這是氣虛的表現,其中胖人以虛症體制較多見。「自汗」的人群,往往汗「固不住」,特別是胃氣虛者,更易汗外泄。還會表現為神疲乏力,食慾不振等。中醫認為,對於氣虛者的人來說,一方面要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提高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則注意要調節飲食,多吃健脾食物,如山藥、大棗、蓮子等。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