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時期中共對人民的殘酷壓榨
騰代遠給中央的報告

中工委並告邯鄲局:

滕代遠同志卯覃致毛朱劉電,請中工委轉發陳謝,陳唐,陳粟,劉鄧,向前,彭張趙,西北局,晉綏分局,楊羅楊,東北局,熱河分局,華東局,許譚等處(1),並加註語如下:「望陳謝及各前委各中央局嚴重注意此項報辦法,加緊糾正。尤其要將前線依賴的方,不願盡一切努力就地解決困難,一遇困難,就向已很困難之的方(許多地方已盡了超過其可能性的努力)作過分之要求,忘記了必須將戰爭負擔盡量加之於敵的戰略方針這一類錯誤思想,加以檢討,徹底糾正。從思想上澈底解決問題,才能有利於長期戰爭和到得最後勝利。」

中央
卯皓
根據中央檔案原件刊印

附:
滕代遠關於群眾戰勤負擔情況的報告(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三日)

毛劉朱:
華野新華社莊重同志,於寅馬北來,談及沿途親自目睹和調查的一些情況。特摘要報告如次:
A、濟源全縣七個行政區,二百一十七個行政村,廿萬六千人口。三分之二是女人,一萬二千家屬(約四萬人)。去年麥收,全縣好的有五成收,有的則毫無收成。秋收二成,穀子都不夠。現在,很多的地,都荒著。其原因:(1)是連年災荒;(2)是缺勞動力;(3)是戰勤負擔太重;(4)是某些地方侵犯了中農利益,生產情緒不高。現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已沒飯吃。從去年年底到現在,靠野菜、谷糠充食。該縣王屋山區,災情最為嚴重。很多村莊,斷垣頹壁,田園荒蕪。許多貧雇農,以至富農,均出賣兒女,換三四斗糧食渡荒,討飯的更多。東竹村群眾,曾集體請願,要求政府免差,並予救濟。群眾負擔極重。負擔有以下幾節:

第一,公糧負擔,平均佔農民總收入五分之三。

第二,勞力負擔,全縣全勞力二萬人,去秋參軍四千五百人,實有一萬五千五百人。去年陳謝大軍南下,迄今,共出修船工二萬個(四百個全勞力)。運一百五十萬斤糧(缺勞力統計)。六七兩區,運柴草八百四十萬斤(其餘五個區無材料)。去臨汾擔架二千四百人。為陳、謝運彈藥,及擔架等,達一萬零七百六十人(以上均是全勞力出差),只邵源一地,平均每個全勞力,每月二十五天以上出差。此次運糧給鄭洛作戰,均是婦女兒童,老漢背一斗糧食走八十里,空著肚子來回。群眾普遍反映,「支前到是好,可不能光是緊著褲帶去支」。「在家不如出去,出去還可動彈」(即到外鄉去討飯吃)。

第三,劃了二十個村子為野戰醫院,二十個行政村群眾不出羞,專招呼醫院。但二十個村男女老幼及小學校全體師生看傷員都忙不過來。如作看護,洗血衣,磨面,割草做鋪草,每天從晉城專運五十輛大車的煤,許多果木樹都砍燒了,並開始有拆房子作柴燒的。而傷員蠻橫,紀律很壞。曾打過民兵營長,繳了一個民兵連的槍,打了銀行等。

第四,軍鞋負擔。如以太岳四專署晉城、高平、陽城三個縣,去年六十九萬人口中,有七萬個婦女作了七五萬六千雙軍鞋。平均每人作十五雙。共合米八萬四千六百七十二石,均為群眾負擔。

第五,社會負擔。包括勞軍,村公所辦公費,劇團費用,擴軍費用等,超過公糧負擔數很多。

第六,招呼來往軍人及醫院,出席子、碗等費用。只濟源一縣,去年群眾買了四千張席子,合二十八萬元,七千個碗,或借被子給傷員用。

B、這次看到南運糧食感到很驚奇。南邊部隊,生活很好,一天不吃肉,都會提意見,改善生活。每個連隊,兩輛小車,拉糧食及拉豬,吃不了的,便開倉濟貧。南面除蘆〔盧〕氏等縣較困難外,伏牛山邊產糧很豐富。華野部隊進入豫西南作戰以來,沒有吃過雜糧,差不多兩天吃肉一次。僅野戰新華分社一百二十人,就有牲口二十六匹。上次洛陽搞到很多大米,均沒搞走,僅華野一敵工幹部在洛陽分發五萬斤糧。並云:繳獲有軍鞋子很多。彈藥棄地,沒有人要。他認為軍鞋與糧食,可不由老區前送,因為新區負擔,只加在地主身上,故負擔面很小。又比老解放區更富些。在前方浪費民力現象,還很嚴重。不看後方,如此奮不顧身的支援前線,是不會體驗到前方的浪費。

莊重同志在南京代表團與我認識的,現被調到粟裕同志處工作。我聽了莊重同志的匯報,認為他調查的材料是真實的,使我們更進一步的瞭解下層,正盡最大努力,減少該區戰勤負擔,全力組織生產,並撥給部分救濟糧,以渡春荒。

滕代遠
卯覃
根據中央檔案原件刊印

註釋
〔1〕毛朱劉,陳謝,陳唐,陳粟,劉鄧,向前,彭張趙,楊羅楊,許譚:毛澤東、朱德、劉少奇,陳賡、謝富治,陳士榘、唐亮,陳毅、粟裕,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楊得志、羅瑞卿、楊成武,許世友、譚震林。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