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撒切爾夫人給男人做樣板
對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去世,連左派旗艦《紐約時報》訃文的第一句都這樣寫道:「這位英國政壇的鐵娘子,把她的國家從35年的社會主義道路上拉回來,領導她的國家打贏馬島戰爭,引導著美國和蘇聯渡過了冷戰的最後歲月。」
這個評價很準確,不僅突出了撒切爾夫人最重要的貢獻是扭轉了英國的社會主義局勢,也一語點出了撒切爾夫人所代表的英國和美國的特殊關係。雖然當年美國跟英國打了一仗而獨立出來,但是,英美卻是全球國家中關係最親密的盟友,不僅在政治軍事等層面,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價值領域。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強。這個自由世界的旗手所以強大,最根本的原因是其確立和實踐(古典)自由主義和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的思想價值。美國建國先賢傑弗遜、麥迪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被視為立國之本,其主要精神是保護個人權利、限制政府權力。而這個重要的思想價值的源頭是在英國。所以人們談到西方,常自然地提到「英美」,而且是英國排在美國前面。
幾天前,人們紀念手機發明40週年。今天電腦和手機的普遍應用(全球已有70億手機,平均人手一機),是人類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象徵。而第一次工業革命所以發生在英國,絕非偶然。標誌工業革命的突破性發明「蒸汽機」,表層是科技產物,本質是思想革命,是英國建立保護個人產權制度的結果。正是有了以保護個體權利為核心價值的資本主義制度,才激發了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才有了蒸汽機等各種個體的發明、創造。包括今天的手機、電腦等等的發明,都是私有產權受到保護的制度產物。
所以英國的蒸汽機工業革命被普遍認為是一場制度革命:更進一步確立保護個人發明和私有財產的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制度。
制度變革的前提是思想革命。在蒸汽機出現一百年前,英國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就寫出《政府論》,首次明確提出人有三大權利:生命、自由、財產權。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在於:得到人民授權,並保護這三大權利。政府如果做的相反,人民就有權革命推翻政府。美國《獨立宣言》照搬了洛克的三大權利理論;《美國憲法》更緣於洛克思想:限制政府權力(其目的仍是保護個體權利)。
洛克的《政府論》寫於英國的「光榮革命」之際,而英國光榮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進一步確立保護私有財產的制度。其實早在13世紀初(中國宋朝時),英國就有了《大憲章》,其中最重要條款是:不經過法官和司法程序,任何人的生命、財產都不可被剝奪。包括美國目前正在激烈爭論的槍支問題,也早在八百年前的英國《大憲章》中有明文體現:個人擁有持槍權。
由此歷史學家認為,人類的近代史,應該從英國的《大憲章》開始,因為人的值得推崇並高歌頌揚的歷史,應是個體權利和尊嚴開始確立並被保護的歷史。
個體權利得到了保護,真正的民主制度才開始。人類的民主歷程二千年來主要走了四站:雅典,羅馬,倫敦,費城。古希臘民主和羅馬元老院只是民主的雛型;真正革命性變化是在倫敦,即大憲章、政府論、光榮革命——開始確立個體主義、保護個體權利這個根本價值,最後走到建立了美國政府的費城,並在美國的實踐中達到了迄今為止人類保護個人權利的最高點。今天人們常說的美國獨特性(美國例外論),最主要體現在重視保護個體權利上。而這些思想都主要來自倫敦。所以,美國的偉大,是因為其站在了英國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從這個意義上說,英國是美國的思想老師。
人類進入二十世紀,最大災難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面對這一重大事件,英國再次給美國做了樣板,因為英國最初是獨力抵抗納粹德國。當時(民調顯示)美國多數人不同意參加二戰,即不贊成出兵抵抗納粹。直到美國本土珍珠港被襲擊,二千多美國官兵喪生後,美國才宣布參戰。
雖然美國參戰起到重要作用,這也被列入羅斯福總統的政績,但史學家認為,二戰中最重要、最傑出、最勇敢的西方領袖是英國首相丘吉爾,他對納粹的堅定抵抗,他對共產蘇聯的警惕(大聲提醒世人),他的演講天才(發表很多震撼人心的演說),他的寫作能力(寫出近一千萬字,並由此獲諾貝爾文學獎),都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領袖之一,給包括羅斯福在內的西方政治領袖樹立了樣板。
二十世紀另一重大事件是「冷戰」,在人類打贏冷戰、戰勝共產蘇聯的過程中,英國又是作出重要貢獻。當時是撒切爾首相,根據她和戈爾巴喬夫的接觸,認為這是一個不同於其他共產黨人的蘇聯領袖,可以對話談判;然後她說服了美國總統里根,促成他跟戈爾巴喬夫交往、會談,最後促使蘇聯帝國的崩潰。這次又是英國牽著美國的手,取得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次重大勝利。
二十世紀後半葉,西方國家內部自世紀初就開始的另一場「戰爭」走向更加激烈的廝殺——這就是西方的左派、右派之爭。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嚴峻程度,其對保護個體權利的意義,絕不亞於二戰、冷戰和今天的反恐戰爭;而且,這將是一場人類長久(如果不是永久)持續的戰爭,而在這個戰場,英國又是先走一步,給美國做了樣板。
撒切爾夫人七十年代末出任首相時,面臨非常艱難的局面,左翼工黨二戰後掌權,推行大政府、高稅收的政策,結果導致英國的社會主義程度遠高過美國,所以英國的改革比美國更加困難。當時英國債臺高筑,失業率達13%,通貨膨脹接近20%,被認為其社會主義程度快趕上共產東德了;英國甚至被稱為「無法管理」(ungovernable)的國家。
撒切爾的改革不僅面臨工黨的杯葛,更有左翼工會(煤礦、印刷、交通等行業)的反對,還有本陣營(保守黨)的妥協派制約。但撒切爾夫人不僅敢想、更敢做。她不畏阻力,強勢改革,大幅減稅,把個人所得稅從最高稅率的83%(以及非直接所得稅率98%)合併降低到40%,一下子砍去一半多!同時推行私營化,包括能源、電力、交通、通信等領域的國有企業,都被私有化。用撒切爾自己喜歡的用詞,叫做「市場化、自由化」。她這場戰勝工黨左翼勢力(包括工會)的大戰,其震撼人心的程度,不亞於她後來領導的從阿根廷奪回馬島的跨洋大戰(八千英里外)。
經過撒切爾夫人大刀闊斧的改革,英國的失業率從13%降到5.7%,也是砍掉了一半多。英國的大國營企業被私有化後,很快有了活力。在整個歐洲經濟萎靡不振時,英國能夠獨樹一幟,成為最好之一,主要就是因為撒切爾夫人執政11年推行充分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撒切爾執政一年後,里根當上美國總統,開始了英美二十世紀後半葉最融洽、最卓有成效的親密合作。兩國的最高領導人都致力在經濟領域往私有化、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方向推,但撒切爾夫人面臨的局面更艱難,而且她比里根早走一步,也從來不曾是左派工黨成員(里根曾是民主黨人)。所以說,這等於是英國又給美國做了樣板。
不僅如此,在最能體現男性特色的戰爭問題上,撒切爾夫人的智慧和勇敢不僅超過她本國的男性,也超越美國的里根總統。在馬島之戰上,里根並不贊成英國用兵,而是主張談判解決(事實上談判根本不可能解決)。在英國內部,不僅有左翼工黨的反對,在保守黨內部,也五十對五十,有一半的人不支持用軍事手段解決馬島爭端。但撒切爾夫人鶴立雞群,堅持用兵,獨自作出決定,更誓言自己承擔後果。結果當然是打敗阿根廷,贏得馬島之戰,更贏得英國人的敬佩;在隨後的選舉中,她以壓倒性優勢,贏得連任。
除了經濟和軍事之外,撒切爾夫人還有另一超越里根之處,那就是她不把宗教帶入政治領域。里根是虔誠的基督徒,但宗教信仰應限於個人範疇,尤其對政治家來說。但里根時常宗教不離口,甚至把宗教引入白宮政治,被批評有損於政教分離的原則和自由主義的啟蒙思想。而撒切爾夫人則鮮見在政治領域談宗教,她最看重的是個人的權利,所以說,撒切爾夫人所做的,實質是一場思想革命,是清晰的恢復和強化英國《大憲章》和洛克等的保護個人權利的理念和原則的革命。或者說,她是把美國《獨立宣言》所強調的人的三大權利(生命、自由和私有財產)再次實踐,把核心價值是限制政府權力的《美國憲法》精神在英國發揚光大。
撒切爾最後是因失去保守黨主席而被迫辭去首相職務(英國是內閣制,哪個黨贏得國會多數席位,其黨主席自動出任首相)。而丟掉黨主席,主要因為她提出「人頭稅」(head tax, poll tax, capitation tax) 即按人頭平均收稅,這不僅極度簡化了稅率,更重要的是,它更為公平合理。
說「人頭稅」更公平合理,是因為它不再按個人收入多少而定,連單一稅率(flat rate)都不是(比如10%的單一稅率,年收入一百萬的繳10萬,年收一萬的只繳一千,已經是很大差別,並不公平合理,因為富人並不比窮人使用更多的公共設施,或得到政府的警察和軍隊的更多保護)。但這種明顯最公平合理的人頭稅,迄今在西方民主國家,除撒切爾夫人之外,還沒有任何國家元首在任時敢提出。連實現單一稅率都比登火星更難。
例如在美國,在稅率改革方面走得最遠的,其主張被視為「最激進」的,是《富比士》創辦人、曾為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的富比士,他提出把等級稅率簡化為「單一稅率」,以及上屆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黑人政治家凱恩提出的「九九九」稅率,即把個人所得稅等都削減到9%。即使連他們(還是在野)都不敢提出人頭稅,因為提出這種主張,別說在全國大選,即使在黨內總統候選人的初選中都不可能勝出。而撒切爾夫人敢在首相期間提出「人頭稅」,並致力推動,即使遭到左派暴動杯葛,本黨內部強烈反彈,也不為所動,堅持原則理念,勇往直前,這在近代人類歷史上,不要說女性,即使男性政治家中,也是從沒有過的!
撒切爾所以這樣堅持,因為她在大學時就熟讀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信奉自由經濟。她曾把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放在桌子上對政治同行們說,這就是我們信奉的。
撒切爾信奉自由經濟,實質上是信奉「自由人」的原則。因為只有自由市場,自由經濟,自由制度,才為「自由人」提供平臺和可能。所以撒切爾夫人說,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社會」,只有具體的男人、女人和家庭。左派總是用「社會」和「公眾利益」等抽象的概念(實質是群體主義)來剝奪個體的權利(包括用高稅收剝奪私有財產)。撒切爾夫人對「社會」這個概念的否定,是從根本上來強調個人價值、個體權利不可被所謂「集體利益」而取代的地位。
撒切爾夫人致力推行的自由經濟和個人產權等原則理念,被稱為「撒切爾主義」。這種主張,據當代著名英國歷史學家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的研究數字,已被全球50多個國家採用。約翰遜說,撒切爾主義不僅響徹20世紀,也走入並影響21世紀。近年美國風起雲湧的「茶黨運動」,即強調市場經濟和個人權利的運動,其實就是在信奉和實踐「撒切爾主義」。
撒切爾夫人證明了「穿裙子的照樣能當國家元首」。在東方「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和西方「女人是男人一根肋骨」的歧視女性的文化歷史中,撒切爾夫人不僅脫穎而出,鶴立「女群」,在全球範圍大幅度地提升了女性的形象地位,甚至超越「男群」,成為令無數男人對女性刮目的指標、旗幟性人物。
但遠比作為女性典範更重要的是,撒切爾夫人給男性政治家們樹立了一個堅持原則、無畏對手、迎戰群體、勇敢地實踐自己理念的榜樣!她甚至在面臨自己的內閣要求她妥協、順應局勢的陣勢下,都毫不畏懼地連喊三句:「No,No,No!」人們常說「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但撒切爾夫人的名言卻是:「我不是要共識的政客,我是堅持信念的政治家(I am not a consensus politician, I am a conviction politician)」 。在全世界一批又一批指望用妥協而贏得選舉的政客們對面,是靠毫不妥協理念而成為英國20世紀任期最長的首相撒切爾夫人!
難怪,英國人幾年前用投票,把撒切爾評選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首相(丘吉爾排第二,布萊爾第三)。而且連英國著名(左派)歷史學家貝克特(Francis Beckett)也作出相同結論,把撒切爾評為英國「最佳首相」,說她「政績顯著,能力高強」(也是把丘吉爾排在後面)。
丘吉爾像美國的羅斯福一樣,都因領導打贏二戰而被視為二十世紀的偉人。但抵抗外敵侵略,在哪個國家都很容易得到萬眾支持。而對內經濟改革,打贏「內戰」,擊敗社會主義思潮和勢力,事實上遠比戰勝「外敵」更艱難。對此深有體會的撒切爾夫人曾說,「我們必須要意識到內部的敵人,他們(比馬島的敵人)更難對付,他們對自由的威脅更大。」
「他們對自由的威脅更大」,一語道破最明顯、卻最被無視的天機!
英國首相卡麥隆悼念說,撒切爾夫人「拯救了英國」。非常準確。撒切爾夫人不僅重塑了保守黨,而且她改變了對手工黨,迫使他們從左翼走向「中間道路」,等於體面地向撒切爾主義靠攏。後來布萊爾靠走中間道路(美國的克林頓也如此)當選首相,這位工黨領袖已信奉自由經濟,成為撒切爾的崇拜者了。布萊爾當政時曾制定方案,一旦撒切爾夫人去世,將為她舉行「國葬」。在英國歷史上,國葬是皇室專享,20世紀只有丘吉爾例外,得過這一殊榮。布萊爾不是隨便說說,他甚至制定了國葬藍圖和出殯路線等;此舉雖遭黨內強烈反對(認為不該給對手黨魁這種榮譽),但布萊爾堅持己見,他認為撒切爾夫人對英國政治作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
隨著時光的推移,歷史的長河將會更加證明,如果二十世紀只評選一位最偉大的領袖,那會是撒切爾夫人莫屬!如果兩位,那會加上丘吉爾。兩位最傑出的政治領袖都出自英國,這是英國的驕傲和偉大,也是繼承英國個人權利至上理念傳統的美國的幸運!擁有過一個撒切爾夫人,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幸運!(caochangqing.com)
2013年4月15日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