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二代的政治小集團
一年前,薄熙來的倒掉讓無數中國人真正見識了中共紅二代的真實面目,他們原來都是一些言行不一、表裡不一、滿口馬列、滿肚盜娼的偽君子,是一幫子依仗父輩的餘蔭、踐踏法律、上下勾結、巧取豪奪的權貴大佬。他們的冷酷偽善隨處可見,而且無以復加,如李鵬的女兒李小琳就是一個典型,明明是拼爹拼出來的權力和財富,還不知廉恥地說是靠個人奮鬥而成功的;她渾身上下珠光寶氣地是幾十萬人民幣的行頭,還提議要給老百姓建立公民道德檔案,真是滑天之大稽的高級笑料。
羅家父子「國賊的資格」
如今,又有兩個中共紅二代冒出來丟人現眼了。先一個是周恩來的心腹、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和中央調查部部長羅青長的三兒子羅援。此人位拜少將,多年來以軍中鷹派自詡,是頻頻發聲要打日本、打越南、甚至主張轟炸東京的所謂強硬派軍人。新年過後,這羅援自稱是經過軍委批准,可以開通微博,首篇就君臨天下似地肉麻表白:「為了我們親愛的祖國、親愛的黨、親愛的軍隊、親愛的人民,我們應該戰鬥!」而他所講的「戰鬥」,則指的是外捍國權、內懲國賊、打擊腐敗、振我中華。
沒想到的是,這條裝腔作勢、被民間稱之為「裝逼」的微博甫一露面,網民不僅不領情,反倒招來了鋪天蓋地、潮水一般反駁、嘲笑和詰問,有人爆料,羅家一門六兄弟,有兩個少將、兩個外企老總,其中一個弟弟是美國華榮集團的總經理,而他本人,則是在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前夕,由其父通過關係調離了前線。於是,人們驚訝地發現,原來這個一貫咄咄逼人、高調主戰的少將,卻是一個貪生怕死、避重就輕的兩面派。網友還披露出文革期間別人都在上山下鄉,而羅青長則安排自己的兒子去當兵;另外,粉碎「四人幫」後,羅青長還一再干擾反對胡耀邦平反冤假錯案。說白了,真正戕害中華民族的國賊不是別人,其實正是內外勾結的羅家父子。這正如國內著名歷史學者雷頤的一條微博「國賊的資格」所指出的,平民沒當國賊的資格,只有掌握國家重大軍事行動提前把兒子調回後方、有權把自己兩個兒子都搞成將軍、有權再把一個兒子搞到美國當大商人的人,才有當國賊的資格。
面對如此洶湧澎拜、義憤填膺的網路輿情,羅援「偷雞不成蝕把米」,於是就顧臉不顧屁股地忙不迭的刪掉了自己微博上的「國賊論」,而不敢再輕易回應網友的一句。本想譁眾取寵,露一鼻子的他;沒想到卻弄巧成拙,引火燒身,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所以,有人戲稱羅援不是勇猛威武的「鷹派」,而是善於學舌的「鸚派」。
紅二代的政治小集團
第二個出醜的,就是被鄧小平稱為「黨內一枝筆」、原中共掌控意識形態元老胡喬木之子胡石英。去年12月26日在北京的聚會學習,正值澤東誕辰119週年,這個紀念活動居然是已被關閉的左派網站烏有之鄉負責人主辦的。根據烏有之鄉網站公布的胡石英在紀念活動的講稿,他是充滿革命激情地說,「我出生在主席身邊,我的青少年時期,都是在他身邊度過的。他在我心目中,是比我父親更像我父親的人。」胡石英還說,「今天在這個環境下,我也很激動,就是剛才唱《東方紅》的時候,我都有幾次唱不下去,想掉眼淚。為什麼?是今天我感覺到一種很多年沒有遇到過的這種感情,在座的都是我的家人,都是毛主席的家人。」
由此看來,已近七旬的胡石英,論起裝腔作勢與假模假式來,比起六十多歲的羅援還要老道,還要無恥,因為他是從人類最容易接受的親情入手,來貼近他與毛澤東的關係。上世紀八十年代,胡石英在《醜小鴨》主編位置上,因為詐騙罪一案被判刑,早已經是天下人皆知的事情了,這一鐵案,也沒有因為他通過關係被提前釋放而被撤銷。為此,胡喬木還與批准徹查此案的胡耀邦結下仇怨,並在胡耀邦下臺問題上落井下石,報了一箭之仇。現在,胡石英不僅否認自己曾是一名罪犯,還要把自己打造成無限忠於毛澤東的好兒子,而且在座的烏有之鄉的那些左派和高級五毛們,還都成了毛澤東的家人,這又怎麼不讓天下人為之瞠目結舌,萬分驚訝!
胡喬木兒子胡石英刑案並未平反
不過,你既然稱毛澤東是一個比你父親更像父親的人,起碼也懂得廉潔奉公的道理,當年不應該利用函授辦班的機會,把兩袋子鈔票往家裡帶呀!現在有人還在為他辯解說,是1986年2月3日晚上,胡喬木和夫人谷羽被人「請」去參加活動,他一個人在家裡看書時,被中央辦公廳的人領著北京市公安局的人從中南海帶走,他莫名其妙,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法?文章描述的這一故事,好像是誰在給一個中共政治局委員下了一個套似的。不過,既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法?當年為什麼要在判決書上簽字認罪?至今還是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事實。
國內的網站上,還有一條曲意奉承、越描越醜的文章,也引發惡評如潮。說是當年因為有人寫誣告信,給胡石英編織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引起了當時中央領導(胡耀邦)的注意並批示才出現了這一事情。這件事可以說改變了他的命運,如果未發生這一幕,富有遠大抱負、才華橫溢的他,當時已被中央有關領導推薦到山西省,擔任主管科教文衛工作的副省長,也許今天他的名字就會出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常委裡。
原標題:丟人現眼的紅二代
(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