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央展開對房地產的一系列調控開始,不論是「國十條」還是「國五條」,都一直在抑制和打擊投資投機性需求,隨之而來更是要求房產「去投資化」。誠然,房產的投資與投機是推高房價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筆者認為,房產的「去投資化」道路注定步履維艱。因為,對現在的老百姓來說,除了房產,幾乎已經沒有更穩定和實際的投資渠道了。
對於大部分市民來說,投資房產實際上是一個比較無奈的選擇。近日有多家媒體報導,在國外由於對非居住房產的持有成本極高,因此國外極少有人投資房產,以此反襯國內的房產持有成本較低,使得房產成為大部分市民的投資選擇。的確,在國內許多的理財理念裡,低成本、短期的理財建議大部分是存款或基金,而中長期的理財則大部分都建議購買房產,房產雖然投入不小,但比起基金、股票的高風險和債券等投資產品的專業高要求來說,仍然是門檻較低的投資產品。
但不能忽視的是,投資房產的收益究竟有多少?目前大部分投資者對房產的持有還是以出租為主,而出租的投資回報率大多隻有3%∼4%;在高房價的指引下,有些城市住宅的出租投資回報率甚至只有2%,遠低於大部分商鋪、寫字樓等商業地產項目。投資房產,更多的是看到遠期的升值空間。的確,近年來房產價格的節節攀升,確實讓投資者嘗到甜頭,但如今20%的個人所得稅也讓這些投資者被當頭棒喝,20%的賦稅並非僅僅增加購房者的購房成本,實際上也降低了二手房賣家的話語權。
那麼,除了房產,百姓還能投資什麼?在CPI不斷上漲的年代,存款利息抵不過CPI的上漲速度幾乎已成共識;股票一直處於熊市,讓投資者望而卻步;基金、期貨、債券、黃金等投資品曾經火熱,但由於對於相關知識要求較高,並沒有成為普通百姓大量投資的產品;而住宅的「雙生兄弟」商業地產,在住宅被調控後也被一路看好,但對資金要求高,且需要投資者有相對毒辣的區位選擇眼光,對於手上只有百來萬「養老錢」的「初級投資者」來說,無疑也是投資大、風險大、前途渺茫的投資產品。
當資金沒有合適的出口,百姓尋覓不到更合適的投資渠道,房產的「去投資化」就會更加舉步維艱。即使被調控、即使購房資格和以後的轉賣都會困難重重。但對於投資者來說,其穩定性和收益仍然高於別的投資渠道。筆者認為,固定資產的投資已是國人根深蒂固的投資習慣。而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讓商品房的性質更加純粹一點,加大保障房的建設力度,使得保障房成為大部分普通人居住的主體,商品房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未嘗不是讓房地產市場更加健康的一個法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