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氣方剛不是指年輕人

血氣方剛」是個常用成語。現在的成語詞典,一般把這個「方」解釋為「開始」、「正」,說整個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其實,對這個"方"的解釋,是一個沿用了多年的錯誤。

成語「血氣方剛」出自《論語·季氏》,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很明顯,孔子說的「血氣方剛」是指壯年人,並不是青年人。「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說的才是青年人。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血氣,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陰而氣陽也」。這就說明瞭,「血」和「氣」是兩種並列的物質。孔子說的,「血氣方剛」的「方」,不可能是「正」、「開始」的意思,而應該是「並」、「一起」的意思,因為「血氣」不是壯年時才開始的。「方」在這裡不是表示時間,而是表示範圍的。「血氣方剛」的意思是血和氣全都強盛,而不是血氣才開始強盛。整個成語意思應該是:人到了壯年,血和氣全都達到了強盛。清人吳昌瑩的《經詞衍釋》中說過「《論語》血氣方剛,言血與氣並剛也」。

《說文解字》「方,並船也」,這是「方」的原始義。《資治通鑒》寫赤壁之戰時,黃蓋說「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這裡的「方」意思就是並聯,就是用了原始義。後來,東西並在一起,也稱為「方」,《儀禮·鄉射禮》「不方足」,注「方猶並也」。《史記·蘇秦列傳》:「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這裡的「方」與「比」同義,就是並列的意思。楊樹達《詞詮》「方」條:「表態副詞,並也。」楊樹達先生認為「方」與「並」古音相同,並舉出了《尚書·微子》中的「小民方興,相為敵讎」,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中作「小民乃並興,相為敵讎」,作為二字相通的例子。

「方」表示範圍的「並」這個意義,後來使用很少,而表示時間的「才」這個意義,使用較多。可能是這個原因,人們忽視了「方」表示「並」這一義項,而誤解了「血氣方剛」這個成語,認為「血氣方剛」是「血氣才剛」,而專用於年輕人了。

「血氣方剛」本來是用於壯年人的,並不是用於年輕人的,可是,由於對「血氣方剛」的「方」錯誤的理解,現在變成了年輕人的專利,反而沒有壯年人的份了,這也是一個有趣的語言現象。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