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發現可否有助於破解『曾隨之謎』(圖)

上世紀70年代,曾侯乙墓在湖北隨州高調出土,在社會上引起轟動。考古發掘出的多件青銅器的銘文向世人昭示著曾國的存在。可是這一真實存在的諸侯國為何卻無文獻記載?人們在不斷追問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現——該墓的墓葬特徵與文獻記載中的隨國在姓氏、疆域、時間上有著驚人的一致,由此引發了學術界持續多年的「曾隨之謎」大討論。曾、隨到底是一國兩名還是兩個國家?專家們引經據典、眾說紛紜,至今相關爭議仍未塵埃落定。人們急切盼望著新的考古線索的出現。

終於,湖北隨州文峰塔墓地的發掘為解開曾隨之謎帶來了一絲新的曙光。2013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對外公布了隨州文峰塔墓地的考古成果。在一項項重大發掘成果中,一件帶有隨國國名的青銅器再一次振奮了人們的神經,它的發現是否意味著懸而未決多年的曾隨之謎可以一朝破解?

文峰塔墓地出土始末   

要想找到答案,我們或許要把視野拉回文峰塔墓地發掘的原點上來。2009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舉報,稱位於隨州市文峰塔社區居委會二組的地塊有文物,而且可能還有編鐘。消息傳來,考古人員立即組織人員趕往現場,對文峰塔地塊進行了嚴密勘探,發現確有墓葬。隨即考古人員對4號至7號墓坑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部分文物,並初步確定該墓群時間為春秋晚期至東漢年間。   

3年後的又一個6月,該區民房要拆遷改造,文峰塔墓地又迎來了新的發掘時機。在新房動工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地塊展開了大規模考古勘探。最終發掘墓葬65座,包括土坑墓53座、磚室墓12座,土坑墓大多為東周曾國墓葬,時代從春秋中期一直到戰國時期,少數為戰國晚期的楚墓;首次在隨州境內發現曾國車馬坑,分別為兩座車馬坑和一座馬坑,皆為春秋時期,出土兩馬駕和四馬駕,為揭示春秋曾國車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此外,發掘過程中還出土了青銅、陶、玉等各類質地的文物1000餘件,其中青銅器佔半數以上,種類主要有鼎、簠、簋、甗、匜、盤、缶等,部分銅器上有銘文,銘文有曾、曾子、曾孫等字樣。  

因為墓葬遭遇盜墓賊洗掠,墓主屍骸也被盜取而不復存在,禮器也僅存東穴一處。「從以往經驗看,該墓除中室內陳放棺木外,東西南北四穴原本分別放置禮器、兵器、鎧甲、車馬器。但因早期曾遭盜掘,僅留存東穴的禮器,且品相保存完好。但沒有想到的是,墓主的屍骸也被一併洗掠。經分析,是由於逝者身上通常會佩戴玉器,貪心的盜賊為了防止寶物的遺漏,索性將墓主的屍骸一起偷盜出去。而由於禮器穴緊靠棺木,增加了盜掘的難度,才使禮器得以倖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對記者說。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M18墓坑,此墓形狀與古時的「亞」字相同。與首次發現的「曲」字形曾侯乙墓有異曲同工之妙,豐富了湖北境內已有的東周墓葬形制。該墓南北長16.6米、東西寬15.6米,南端還有一個寬4米、長8米的墓道,墓葬開口面積達到217.5平方米。黃鳳春說:「該墓與普通的長方形土坑豎穴墓不同,呈現出了十分罕見的‘亞’字形,這在隨州還是首次發現。而且在它的東、西、北三面還發現了3個方形的副葬坑和多層台階。這些都預示著墓葬主人的身份地位不一般。」  


青銅戈 

驚現隨國國名青銅器   

此次考古發掘更引人關注的當屬一件帶有隨國國名的青銅器,因為它的出現似乎預示著曾隨之謎的謎底開始隱現,儘管答案並不明朗。  

在文峰塔墓地M21墓葬中發現的這個長21厘米、高15厘米的戈,清晰地刻著「隨大司馬獻有之行戈」的銘文。黃鳳春說:「‘隨’是國名,‘大司馬’是古代掌握兵權的官員,‘獻有’是人名,此戈是這個人的兵器。」黃鳳春曾參與多次隨州墓地的考古發掘,對於曾隨之謎的好奇並不少於別人。當他發現帶有隨國國名的兵戈時,心情無以言表。他說:「有史料記載,隨國是古代漢東地區的第一大國,但長期以來,在古隨國的轄境內,卻不見隨國銅器出土,只是幾次發現曾國銘文銅器。從這來看,這次隨國國名青銅器的出土對於破解曾隨之謎意義重大。」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羅運禮表示,這次只發現一件隨國器物,且是在曾國的墓葬裡,信息量還不夠。「曾隨之謎不會一朝破解,但這一發現起碼會讓大家重新審視已有的觀點了。」   

有的專家還表示,此次文峰塔墓地發現了帶有隨國國名的青銅器,目前只發現這一件,且是在曾國的墓葬裡跟曾國的青銅器一起被挖掘出來的,因此,它不能說明太多的問題。如果說它有重大意義,那麼,它的意義就在於,從一個墓坑中出土了曾國和隨國的陪葬品,為「曾隨合一」說提供了重要的佐證。   

學術價值堪比曾侯乙墓   

此次文峰塔墓地的考古工作科學地、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的曾國墓葬。出土的大量文物和墓葬坑對判定墓葬國屬及墓主身份、認識春秋曾國車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文峰塔墓地的發現還對完整揭示曾國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隨州博物館館長黃建勛說:「它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有助於我們揭示曾國的歷史。1978年發現曾侯乙墓之後,很多問題沒有搞清楚,比如它分封於什麼時候,整個歷史發展軌跡是什麼等。2010年12月,在葉家山墓地發掘的63座墓葬,多數屬於曾國貴族墓地,出土青銅器的銘文上有「曾」「曾侯」「曾侯諫」,說明曾國在西周早期被周王朝分封了。此次文峰塔墓地發現後,我們想將這幾次考古發現結合起來,為曾國的歷史脈絡拉一條清晰的線,所以它的價值非常大。」   

黃鳳春也表示,文峰塔墓地的重大意義有三點:其一,首次在隨州境內發現了「亞」字形的大墓,豐富了我們對過去墓葬形制的認識;第二,首次在隨州發現了春秋曾國的車馬坑;第三,在隨州境內發現了單獨的馬坑,這是過去不曾見到的。從以上三點看,學術價值在某些方面要超過曾侯乙墓。此次文峰塔墓地之所以受關注,還在於發現編鐘,過去由於曾侯乙墓出土了震驚世界的64件編鐘,使很多人認為只有曾侯乙墓才有編鐘。其實在曾國比曾侯乙墓更早就有編鐘,2009年,曾侯輿墓就曾出土一批編鐘,而該墓比曾侯乙墓要早幾百年。

本文留言

作者杜潔芳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