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飲水衛生上的貧富差距(圖)


(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我無意中看到兩則新聞。一則報導美國阿拉斯加州正考慮用油輪向中國出口整船的乾淨水;另一則報導一位紐西蘭人網上發帖稱,聽聞紐西蘭要向中國出口純淨水,他表示反對,因為飲用水資源越來稀缺,不應該隨意出口到他國。

這兩條消息傳遞的信息含量很豐富:中國的飲用水源已經嚴重短缺,需要從國外進口,而且進口量越來越大,由全球找礦變成全球找水,其結果必然導致全球水價格上升。

中國水污染成了飲用水市場的巨大商機

中國水危機一直見之於各種官方與半官方報告。以2000年發布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為例,該報告已將中國水資源面臨的困境全面揭示:水資源過度開發,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水環境惡化和水質污染已到極為嚴重的程度。國家環保總局的環境公報也常提到水源短缺與水污染導致水質惡化。儘管官方報告對水污染的嚴重程度有所掩飾,但還是讓人很清楚地知道水危機正向中國人逼近。

近日官方宣布「全國97%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近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其實是種遲來太久的承認。中國早在上世紀末就已經基本沒有一類水、二類飲用水也非常稀缺,為了安撫民心,官方只得調整飲用水標準,將三類水列為可飲用水。旅德學者王維洛在「沒有清潔水,何來安全食」中提到,德國處理污水的生化需氧量為二十毫克升,正好與中國三類水相等。

中醫有言,好水是百藥之首,惡水是百病之源。在水質惡化趨勢加快的同時,中國飲用水市場迅速「崛起」,儘管該市場於1990年代初期才起步,但規模迅速擴大。據一項研究報告的數據,中國飲用水銷售1999年只有3百萬噸,2007年迅速上升至1800萬噸,2010年高達3千萬噸,各種品牌的純淨水、礦泉水、蒸餾水、山泉水、天然水、礦物質水應有盡有,並隨著水污染嚴重化而價格飈升。

與其他市場一樣,中國水市場也充斥各種假冒偽劣產品,比如用自來水冒充礦泉水,地下工廠冒用品牌生產的不合格品等,但因自來水水質嚴重惡化(官方數據是50%不合格),中國消費者出於健康考慮,不得不購買各種桶裝水與瓶裝水,以圖安心。

飲用水市場體現的社會等級區隔

於是,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荒誕一幕:中國水市場按照水質劃分為高端市場與低端市場,從中國人消費飲用水的品牌,可以判斷其經濟地位。

國內97%的水都已經被污染,那剩下的3%未污染的水當然只存在於人跡罕至的雪山頂及深山老林。稀缺決定價格,於是產自西藏、青海的雪山礦泉水如西藏5100、崑崙山、格萊雪、珠峰冰川等品牌與進口水均成為高端水。法國依雲之所以在國內市場備受推崇,是因其出自阿爾卑斯山的高山雪水,再加上流傳甚久的品牌故事。據《中國高端礦泉水品牌調查報告》,在國內,零售價5元以上的中高端礦泉水和零售價超過10元的高端礦泉水面向的都是高收入群體,以企業主、外企金領、文娛明星為主要消費者。對於零售價超過10元甚至更高價位的高端礦泉水,中國國內採用會員制的方式作為銷售模式。即會員一次性交一筆錢,企業提供全年的供水和配送服務,其傳播是通過消費者的社交圈口碑傳播和銷售團隊的主動跟進。禮品市場。

中國對權貴群體有無特供水這點尚無資料確定。但既然有特供食品、蔬菜之類,各級政府花點補貼為公務員發放礦泉水或者在權貴集中居住地另辟供水管道,提供特供水也並非難事。不過,從中國飲用水市場的主流來看,其定價系統主要根據水的稀缺性及其品質,再按照消費者的能力而產生高端及普通市場之分。

根據網上搜索到的資料,目前普通水市場有瓶裝水與桶裝水供應,瓶裝水大概是2.5元至5元為主,日消費3瓶,一月為人均225元至450元;純淨水14元/桶,人工填加礦物質水16元/桶,三口之家飲用與煮食每月約需要8至10桶,為100元至160元左右。據亞洲開發銀行資料,中國日消費2美元-20美元的人群只有8億多,這意味著6億多日消費2美元以下的中國人根本不可能消費飲用水;日消費2美元至5美元的人也基本不可能成為飲用水的固定消費群體,也就是說,中國只有不到一半人口能夠購買瓶裝、桶裝飲用水。《瓶裝飲用水產業發展趨勢研究》給出的數據是:目前瓶裝飲用水的消費人群只佔整個社會總人群的30-40%。也就是說,中國有超過8-9億人口因經濟能力無法負擔清潔水的費用,只能聽天由命。

遍佈中國27個省的四百多個癌症村的村民,就是水污染的悲慘犧牲品。當地政府那句「寧可病死,也不能窮死」,將病死與窮死的主體混為一談,他們心中真正想表達的是:寧可讓一部分人病死,也不能讓政府窮死「。

飲水衛生的貧富差距是中國的羞辱

中國歷來存在缺水區,比如陝西黃土高原及某類特殊地區。但長江以南從來就是豐水區,這裡的水資源嚴重污染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方略所造成。

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都有貧富差距,但在飲用水源的清潔以及自然生態的享有方面,卻並無貧富差距,古語所謂「清風明月不需一錢買」即指這種生態環境享有的平等性。富者固然可以驕奢淫逸度日,貧者困守茅舍,一瓢水、一簞食也可生活。我的家鄉曾有一泉水名「龍泉」(俗稱龍口水),水質極好,用來做醬、米酒是上選,任何人都可自由取用該泉水。但此泉已經於上世紀80年代初乾涸。清澈見底的邵水河也成了堆滿垃圾的河道,全國水源乾涸與水污染與我家鄉大同小異。但今天的貧困者已經沒有他們的前輩那樣幸運,因為政府堅持「發展優於環保」,導致嚴重污染;又因為他們貧困而消費不了清潔水,成為環境污染最徹底的受害者。這種飲水衛生的貧富差距,實在是中國現有政治制度之羞。

中國政府及一些學者總在用發達國家也曾走過「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愚弄國人,言下之意是中國要發展經濟,環境污染不可避免,眼下大家就忍一忍,等國家有錢了再治理污染吧。這話的錯誤在於:當年發達國家工業化前期與早中期,人類對污染危害的認知有限。當發達國家的先覺者認識到污染危害併發起各種環保運動之後,政府就將防治污染納入立法與司法程序,嚴格控制了污染。今天的中國政府,早在發展之初就已意識到犧牲環境生態將帶來什麼惡果,這種寧可讓民眾因污染病死,也要引進污染企業增加GDP與稅收的發展方略,其實是對人民生命的蔑視,是對中華民族的犯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何清漣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