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南華人聚集地 風情萬千話百細(組圖)

連載12:寮南華人最多的地方 風情萬千話百細


南寮平原稻米產區

越、棉、寮三國有兩種殖民文化的產物。法亞少女美好的初戀和美國大兵的回憶,讓人好奇。如今印支三邦易幟,殖民主義成了過往雲煙,而不同膚色的臉孔和背包客夾雜在越、棉、寮三國人群中間絡繹不絕。寮國百細這個城市也是這樣。百細市這個世外桃源至今仍然激發著許多人的熱情和好奇。時過境遷,百細市魅力依然不減,讓我想要探尋歷史的長河在這個城市究竟沉澱下怎樣的嫵媚與哀愁。

百細市是個充滿矛盾而又和諧的地方,有著無法解開的法國情節。東方的神秘色彩交雜著法國的浪漫風情,兩種文化的撞擊猶如茶和奶的混合,便形成了一杯如此醇厚的奶茶。多幢不經意的法式建築,如:前省府辦事處、督察機構辦事處、百年歷史的天主教堂、前郵政局、聖母學院、前國家銀行……等等,它們都佇立在西隆河RIVIERE SEDONE與湄公河RIVIERE MEKON左岸;大馬路右旁,尚有象徵華人文化產物(由前客屬幫長劉天秀(劉天昌)捐地推建的客家崇正會館,後改為華僑公學傳授大中華文化搖籃,也是現今的中華會館,佇立在唐人區中心)以及唐人區的建築物。


寮國百細市佛寺

雖然很多的法式建築的外牆由於長年風雨的洗刷,留下一道道黑色的浮水印,有點殘破、透著滄桑,仍能看出初建時的高尚。高低錯落的城市隱沒在滿城的綠樹裡;倚城而過的西隆河RIVIERE SEDONE與湄公河RIVIERE MEKON蜿蜓流淌了千萬年,看盡世事變遷的滄海桑田,彷彿摸到了這個城市的脈搏,感受它的激情與律動。百細市是個永遠不慌不忙的城市,不管男女老幼,人們總是穿著拖鞋步行或騎著摩托車從容的向目的地駛去,從骨子裡透出一份休閑與安逸。

百細市是寮南華人最多的地方,很多華人三代甚至四代都生活在這裡,活躍在當地的工商業中。

在海外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中國城。身在異鄉的他們仍然保留了很多華人的傳統習慣: 從鋪子裡一張紅木沙發到神龕本頭公、地主爺、一套工夫茶具,門前寫滿吉祥如意的對聯,無不能看出中國味道。本頭公廟位於西隆河(RIVIERE SEDONE)右旁 ,湄公河(RIVERE MEKON)左岸雙水會合的三角地帶香火鼎盛,善男信女們虔誠閉目唸唸有詞,祈求本頭公保佑自己的心願實現。崇德善堂位於十三號公路過往百霜,其拿城的樞紐,由前慈善家蔡德坤(蔡德昌商號)薛家兄弟、楚漠、楚榮、楚三、楚成、楚明、陳煉暉、林燦鐘、陳錦和、林吳惜花、薛少鵬、張壽彭、李海明、鄭繼芳、翁開福(增禧)——多人推動與眾善信捐款興建,1966年成立籌建委會,1970年末落成,1971年元月十一日舉行晉闕典禮,作為百細市的慈善機構,堂內供奉八仙祖師。百細市、鄉、鎮,到處可見到佛教廟寺,一路上遇佛拜佛,見廟燒香,相信即使不篤信佛教,祈望和平,與人為善的觀念也會時常存在人們心間。透過感恩的心看世界,你會覺得更美。

雄偉的天主教堂矗立在大馬路及通往翠園村路旁,聖母瑪利亞安祥地站在教堂前。雖然也是神的居所,卻與東方廟宇截然不同,其建築藝術的宏偉與精美只有親眼見過才能體會。建於法殖民時期的天主教堂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還完好無損,一直都在周未向信徒們開放做禮拜。坐在教堂的長凳上,即使不會高唱「哈利路亞」也會雙手合十口說「阿門」。

百細市美食:唐人區(舊校附近)城記香噴噴的咖啡,金邊街陳萬記早餐的牛腩,萬通區阿富的牛河粿條,晚市糊號的水面、乾麵,早市噠叻陳先生的果汁……想起來唾誕三尺,口齒尚有留香的感覺。

百細有百年歷史的很多古老法式建築物現在依然存在。留在記憶中對百細市的記憶卻鑲覆蓋上了保鮮膜,鮮活依舊。歷史彷彿濃縮成一幕記錄片從眼前凝重而鮮活地流過。

(看中國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留言

作者薛楚明(清雅)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