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到底長什麼模樣?兩千多年來世人一直沒有定論,從前年孔子標準像的全球發布,再到奧運會上是否要抬出孔子的爭論,孔子注定時不時成為一個話題人物。山東省文物部門近日透露,目前最早的孔子壁畫像已經在山東現身———這就是前不久在東平縣一座漢代墓室中發現的孔子見老子問禮故事的彩繪壁畫。孔子研究專家認為,這身布衣打扮的孔子像表明,在當時的老百姓心目中,孔子就是一位普通布衣學者。
老子孔子東平漢墓壁畫
吳道子筆下的孔子
孔子基金會發布的孔子標準像
山東省東平縣發現的這幅孔子壁畫是目前山東唯一一幅保存完好的孔子問禮故事繪畫圖,孔子面部的鬍鬚清晰,道道皺紋滿額,鼻翼高挺,頸後凸瘤,形象寫實。這幅存世兩千年左右的孔子畫像,為研究這位古代先賢聖人的實際形象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最古老完整的孔子像
擅長漢代文物研究的山東省東平縣文物所副所長楊浩向山東媒體介紹說,山東迄今已發現多座漢代壁畫墓,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座:一是濟南北齊壁畫墓,是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二是1953年發現的東平後銀山諄於卿壁畫墓,但那座墓至今還封存著;三是寧陽縣前幾年發現的玉皇山壁畫墓,可惜被不法份子破壞;第四座就是東平這座漢代壁畫墓,也是目前山東發現的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的一座壁畫墓。
「孔子見老子」問禮壁畫分為兩幅,先是孔子、老子二人相對,老子略顯瘦小,身稍外側,右手抬至胸部,左手微曲置於胯部,微微側首看向孔子,似有拒絕之意。孔子身材則顯魁梧肥胖,身體前傾,雙手攏於胸前,首微揚,面向老子躬身作謙虛問禮狀。第二幅則是二人互相拱手相對狀,猶如盡興交談。
原本就是布衣學者
孔子為何要拜見老子?有學者認為,史料記載確有其事。孔子三十五六歲那年,在魯昭公的支持下,帶著幾個弟子西行到洛邑向老子學習。
至於孔子究竟容貌如何,如今有據可考的官方史料並不多。其中,《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俗謂長人而異之。」由孔子弟子撰寫的《論語·述而》,更側重描述孔子的氣質,以10個字概括:「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據傳說,孔子出生後,曾因相貌醜陋遭到母親遺棄。至於如何醜陋,又有多個版本,「七陋」的說法流傳最為廣泛。據孔子研究專家、曲阜師範大學文化學院教授駱承烈介紹,宋代一部孔子家譜中,竟描寫出孔子有49個地方與常人不同。
駱承烈認為,東平漢墓壁畫的孔子像一方面說明,自古以來,中國便有尊師重教、尊賢重才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可見在當時的老百姓心目中,孔子的形象就是一位普通布衣學者。
因時而異的孔子像
孔子研究專家駱承烈收藏有2000多件孔子像。他認為,今天人們見到的孔子形象,均系後世想像而來。而想像的依據,卻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地位之人的孔子觀。
在孔子去世後近三百年時間裏,保持著布衣學者的身份,直到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十二年自楚過魯祭祀孔子,並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後來,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地位越來越高,歷代帝王紛紛對孔子及其子孫加封加號。
與此相應,畫像中的孔子也在漫長的歷史中實現著身份的轉變。漢畫像石中所出現的孔子,多半是一位學者形象。流傳最為廣泛的版本,要數唐朝吳道子所繪《孔子行教像》。畫中,孔子寬衣博帶,不著官服,不帶官氣,拱手站立,面目慈祥,虔靜,不離學者的形神特徵。至顧愷之所繪《孔子為魯司寇像》中,孔子著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員氣派,體現了孔子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藹,一副「為政以德」之態。
自宋元以後,孔子相繼被謚為「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其服飾便由公侯制進到帝王制。「唐代封孔子為文宣王,宋、元因循,是把孔子政治化;近代康有為推尊孔子為孔教教主,屬於把孔子神化;民國以來,文化激進主義流行,‘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響徹雲霄,孔子於是成了封建文化的代表。」一位學者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孔子的地位也經歷了大起大落,這種變化在不同時代的孔子畫像中昭然若揭,或被抬高或被貶斥。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