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樓舞 古老的民間舞(組圖)
禾樓舞1
禾樓舞2
禾樓舞,被稱為是民族舞蹈中的「活化石」,是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源於中原神農氏的神話傳說。該舞是古時百越烏滸族人慶祝豐收、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一種舞蹈。
禾樓舞的發源地連灘是嶺南古代原著民居住地。禾樓舞的具體創作者已不可考證,但是對本民族的興旺繁榮有貢獻的人,對本地區有造福施恩的人,自然有人以各種方式來感恩戴德,緬懷並頌揚其功德。神話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文明的進化使得原有的耕牛崇拜信仰只能作為隱性符號潛伏在舞蹈之中,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拯救黎民的假想的女性英雄的誕生,她就是「禾花夫人」。她因拯救了黎民而被人們當作英雄般的愛戴,作為一種顯性的符號得以在舞蹈中展現出來。
禾樓舞的演出一般都是在豐收以後,人們跳舞為了酬神,便有了從請神到送神的完整過程,送神以後還有上樓臺、調雨、倒禾樓三節,這也是禾樓舞相比較於其他儺戲的獨特之處。禾樓舞一般為鄉村舉辦,秋收後搭戲臺,由巫師在台上邊跳邊唱,唱詞為禾樓調。整套歌舞共十三節,分別為調香、請神、調扇、調鈴、造禾樓、調旗、調花、梳妝、調遮(傘)、送神、上樓臺、調雨、倒禾樓。舞者要向東南西北四方起舞,邊擺身踏足,邊唱禾樓調:「登上樓臺跳禾樓,風調雨順慶豐收」,這種禾樓調整齊壓韻,易於記誦,在舞者看來更是與鬼神進行交流的咒語與禱詞,表達出先民心中良好的願望。
禾樓舞的動作原始、粗獷,舞者頭戴假面具,身穿黑色衫裙,頭戴小竹笠,腰扎圍巾,腳蹬麻鞋。身披紅袍的「族長」(亦是人神相溝通的巫師)頭戴蓮花冠,系紅色間黃披肩,左手執牛頭錫杖,右手搖著一個系有彩帶的銅鈴,鈴聲起著震懾和號召眾「族人」的作用。
禾樓舞唱腔獨特,節奏感強,能隨著舞者的感情變化而起伏,優美明快,詞句流暢押韻,曲調生動悅耳,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禾樓舞者戴面罩,頭頂蓑帽,足蹬麻鞋,身穿黑衣,一幅少數民族裝束,手持火把圍繞火堆亦歌亦舞,而看者圍著溫暖火堆在河灘竹林邊觀賞,在古樸而悠揚的音符下,沉醉而不能自拔。
禾樓舞舞者的面具多是滑稽可笑、古樸幼稚的,不以現實人模為依據,這種自由任意的娛人與滑稽性審美追求顯然是內在統一的,它所表達出的象徵美感體現了南江人在漫長而艱苦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凝聚的精神,吸引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群體的團結、統一、秩序,增強群體為生存而拚搏的鬥志,它是南江人群體意識的象徵,洋溢著一種浪漫主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