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shiya Tsugami在「朝日新聞-亞洲和日本觀察」(Asahi Shimbun Asia & Japan Watch)上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解釋為什麼中國的官方經濟數據不可信。
Tsugami比較了中國官方的固定資產投資(FAI)和信貸數據。FAI約貢獻了中國GDP增長的一半。Tsugami把2009-2012年這四年的FAI加總,得到110萬億元人民幣。然而相比之下,銀行總資產遠小於這一數值。來自Tsugami:
問題在於,如此龐大數額的投資是否真的能夠得到融資。
根據最新的中國央行統計數據,銀行業的總存款和貸款分別是94萬億和67萬億元,且在貸款中,有五分之二是不到一年的短期貸款。投資者可以尋求其他融資,例如公司債和投資信託資產等,預計它們提供了20-30萬億元的融資。
如果這些投資是「好的」投資,那麼一切應該是合理的。Tsugami說:
如果這些固定資產投資獲得了高回報,使得投資者們能夠在2-3年內收回成本並償還債務,那麼2009年借來用於投資的錢應該已經償還了,並重新用於2012年新的投資。
如果實際真是這樣一個投資和再投資的良性循環,那麼就沒有必要太擔心投資融資。
但實際情況卻正好相反。
很明顯,由於投入了過多資金,過去幾年的投資只帶來了可憐的回報。
Tsugami還指出,去年中國FAI高達36萬億元,而中國政府並沒有實施大量的貨幣寬鬆來幫助FAI融資。他認為過去兩年的貨幣政策相對偏緊。Tsugami的結論是:去年的實際FAI要遠小於政府公布的36萬億元,因此也很難相信中國2012年經濟增長了7.8%。
除Tsugami外,渣打的Stephen Green也對中國GDP數據發出質疑。
Green的批判點集中在比較官方GDP數據和消費、投資指標上。他提到,儘管外界普遍認為中國GDP數據經過了一些調整,但官方數據走勢依舊看起來很奇怪。
他假定這是GDP平減指數的問題,該指數用於把名義GDP增速調整為實際GDP增速:
首先,GDP平減指數(其受關注程度要遠低於CPI和PPI)在過去幾年裡,較其他兩項指數捕捉到了更多通脹,如圖二所示。GDP平減指數是衡量總體物價壓力的更好指標,我們應該感謝統計局找到了除用於月度CPI和PPI報告外的新的物價數據來源。在2007年和2011年,GDP平減指數衡量的通脹率接近8%。
其次,Green認為GDP平減指數和CPI均低估了服務業通脹。Green說,統計局沒有租金數據,因此CPI中的住房成本通脹主要依賴水電成本。CPI中的租金漲跌幅似乎是基於抵押貸款利率成本,而非房價,而在Green看來,後者最終將轉嫁到租金上。此外,醫療和教育費用等服務在統計局看來似乎太過「非正式」,而沒有納入官方CPI數據中。
為尋找到計算GDP平減指數的更好方法,Green借鑒了Calla Wiemar的報告,該報告探討了中國儲蓄率和GDP之間的關係,覆蓋階段為1987-2008年。
Wiemer認為,官方CPI數據中的「家庭服務及加工維修服務」分項是衡量服務業通脹的更好指標。在此基礎上,Green得出了以下結論:
我們承認,選擇這一指標來衡量服務業通脹有點隨機,但對數據進行簡單的目測後,發現結果並不瘋狂。1992年鄧小平的改革帶來了增長繁榮,但隨後,在90年代中期朱鎔基緊縮政策的影響下,增長出現大幅放緩。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經濟進一步放緩。再隨後,隨著90年代中期的國企改革開始見效,且中國2001年加入WTO,全球增長也十分強勁,這些使得中國經濟於2001年再次起飛,並在2007年觸頂。(我們擔心,2008年後期至2009年的官方增長數字可能受到過度樂觀的工業產出數據影響。)自從經濟刺激過後,增長已顯著顯著放緩。我們對過去兩年經濟增速的估計要大大低於官方數據:我們 (憑猜測得出)的估計是,2011年和2012年中國分別增長7.2%和5.5%,而官方數據為9.3%和7.8%。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