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拿西方歷史上的煙霧事件說事(圖)


北京一家煉鋼廠(看中國配圖,網路圖片)

最近發生的大面積霧霾引發了廣泛關注,官方及御用專家學者們照例是避重就輕,輕描淡寫。最令人憤怒的是,報刊又開始忽悠老百姓,詳盡列舉世界上曾經發生過的惡性空氣污染事件,大家都一樣,稍安毋躁。

1930年比利時發生過馬斯河谷煙霧事件,1943年洛杉磯發生過煙霧事件,後來還發生過光化學煙霧事件,194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發生過煙霧事件,1952年倫敦發生過嚴重的煙霧事件等等。在列舉了這些歷史上著名的空氣污染事件之後,編輯會告訴我們,倫敦以及洛杉磯等地,是在經過「長期治理」甚至「努力至今」,才恢復了藍天白日。也就是說,空氣污染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部分事實加上謊言同樣是一種欺騙,可能還是一種更巧妙的欺騙。治理空氣污染確實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上述城市很快就得以改善,治理的最為艱難的倫敦,也在十幾二十年內實現了根本性轉變。所謂「治理數十年」、「治理至今」等含煳其詞的說法,是極有欺騙性的。誰都不敢或不願指出一個基本事實,以上重大空氣污染事件發生後,政府當局立即採取了有效措施,情況就開始好轉;而在中國,重大污染事件不斷爆發,情況越來越嚴重。一個是一條拋物線,頂點之後就開始下降。一個是一條不斷上升的曲線,頂點目前還難以估計。專家告訴你,忍著吧,還要幾十年。

我一直說,西方民主國家的污染是知識性污染,中國的污染是制度性污染。從治理角度而言,兩者是完全相反的。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洛杉磯煙霧、美國賓州多諾拉鎮煙霧、倫敦煙霧,一旦發生,知道了厲害,就

會引起關注,得到有效治理。中國則是什麼都明白,不光遏制不住,趨勢還越來越惡化。

我們以倫敦煙霧事件為例加以說明:

這是一個轉折點:

英國國家空氣淨化協會指出:這是「一條分界線,在那之前,人們普遍接受空氣污染的現實,認為它是工業化發展帶來的自然後果。但在此之後,人們開始意識到,犧牲人類健康的進步,根本不是進步。」 這是一個契機,一個轉折點。

為什麼一個事件會成為一個轉折點?因為民主制度開始起作用:

同所有的政府一樣,英國政府也打算隱瞞,也要盡量撇清責任,強調經濟發展的理由。但是,他們壓制不了記者的窮追不捨,也壓制不了民眾的憤怒。在倫敦大霧發生的1952年,英國基本上沒有什麼有影響力的環保組織,但以此為契機,民眾自發參與,紛紛建立起自己的環保組織。1958年,英國有200多個社區建立了這樣的組織,到1975年增加了6倍。這些環保組織不光是散發材料,還召開集會,舉行示威遊行。在1970年代,「地球之友」就組織過33次全國性的示威遊行。大量環保組織的活躍,還催生了「英國生態黨」(綠黨的前身),直接參政。在民意的推動下,政府迅速立法,以法律手段遏制污染。在法律約束下,短短8年間,倫敦的廢氣排放總量下降了37%,冬季日照時間增加了70%。

令人極度悲哀的是,英國的經驗對我們中國無濟於事。我們的媒體不是媒體,而是當局的宣傳喉舌。我們的專家沒有獨立人格,而是體制包養起來的工具。我們的議會是假的。我們的法官是黨任命的。民眾既不敢組織,更不敢示威。(除了忍無可忍之時爆發一個群體事件。)至於組黨參政,更是連想都不敢想的「顛覆罪」。簡而言之,民主制度解決環境危機的一切機制,在我們這裡都不存在。因此,我們只能在毒霧中苟活,說幾句調侃的話,然後洗洗去睡。

2013年2月5日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鄭義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