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官村」與愛連文化
愛蓮文化使江頭洲村享有廣西古村「歷史文化古蹟第一、名人數量第一、清官數量第一」等美譽,它留給今人的,還有更多的沉思。
從廣西桂林市往北,過靈川縣城,沿一條二級公路往西北方向行走20公里,低矮的丘陵間,一座掩映在竹林後的村莊若隱若現,它就是江頭洲村。一進村,幾株碩大的百年老樹,就展示出此村的歷史悠久。在歷史上,它曾是廣西乃至中國赫赫有名的「百年清官村」,村子僅百來戶人家,在清代有多達168人出仕為官,且無一人因為貪腐受懲處,堪稱非凡。
一、「愛蓮家族」
走進江頭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於村頭的一座宏偉的祠堂。它是村中周氏家族的宗祠,倚坡而建,坐西朝東,大門正上方,懸掛一匾,寫著「愛蓮家祠」。村中老者介紹,宗祠於清光緒八年興建,歷經6年才建成,可見當年規模之大。最初有六進門,現只存三進,依然頗有氣勢,為典型的清代建築,高牆、巨柱、大門、長階,顯出一種威嚴。
為何不叫「周氏家祠」,而稱「愛蓮家祠」?村中老者說,這有著特殊的淵源。
村裡的居民,周氏家族佔了絕大多數,他們為北宋文學家、哲學家、理學創始人周敦頤的後裔。明朝洪武戊申年,周敦頤第14代後裔周秀旺,從周敦頤的故里湖南營道縣(今湖南道縣)樓田堡宦游南下,進入廣西後,於江頭洲建村定居,迄今江頭洲已有600多年歷史。
周氏家族在生息繁衍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家族文化——愛蓮文化。蓮花,大自然中一種極普通的植物,然而周敦頤在傳世名篇《愛蓮說》中,盛讚它品格高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江頭洲周氏家族秉承先祖周敦頤的理學精髓,尤其推崇《愛蓮說》中的哲理。他們以「愛蓮家族」自稱,以蓮花的高潔品格作為立世準則,蓮花成了周氏家族的「圖騰」。
在江頭洲,在周氏家族,處處呈現出愛蓮文化。《周氏家訓》中,就有「規行矩步,奉蓮指教」之句。周氏宗祠,命名為「愛蓮家祠」;宗祠的正廳,稱為「愛蓮堂」,懸掛著周敦頤的畫像,張貼著《周氏家訓》,鐫刻著《愛蓮說》。宗祠的柱、梁、枋均著黑色,象徵土地,而四壁、樓面、窗欞著以紅色,寓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村中民居的格扇、窗欞、雀替、神龕、柱腳,人們喜愛飾以鏤花,其中又以蓮花最多。村中的巷道,村人們也用鵝卵石鑲出一朵朵蓮花。
歷史上,江頭洲不但有一個種滿蓮花的「愛蓮池」,村人們還環繞全村種了許多蓮花。每到夏季,蓮花盛開,清香瀰漫全村,村人們樂賞蓮花的同時,性情上也受到蓮花的陶冶。不過,由於時代的變遷,如今村裡已見不到蓮花了。
「對蓮花的熱愛,和對蓮花般高潔品格的追求,使周氏家族迥異於中國千百萬個普通家族,也使族中子弟一個個卓越超群。」村中對愛蓮文化深有研究的周崇德老人說。
二、「科第生輝」
「太史第」、「進士」、「解元」、「武魁」、「知縣」、「同知」、「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奉政大夫」、「通奉大夫」、「榮祿大夫」……
江頭洲的村巷,至今仍保留著「秀才巷」、「舉人路」、「進士街」。走在這些巷子裡,筆者發現,很多宅院的大門上方,懸掛著一個個寫著各種科舉名、官名的牌匾,碩大醒目。
不用問也猜得出,這些宅院是衣錦還鄉的「官人」蓋的房子。讓人驚訝於此村出仕當官的人如此之多的同時,也不免疑惑,即使當了大官,用得著這般「顯擺」嗎?
「不是顯擺,是為了激勵後人。」我們的嚮導周崇德老人解釋說。
據老人介紹,周氏家族建村以來,就極其重視對族中子弟的教育,「人無貴賤,無不讀書」,「孝友沉篤,致力於學」。村子位於舊湘桂大道上,田地也多,因而經濟狀況還不算差,但村人們勞墾經商賺來的錢,不是用來置房購地,而是送子求學。
愛蓮家祠,既是周氏家族的活動場所,也是周氏弟子的學堂。哪家孩子,一到了適齡,都要送來讀書。中國幾千年裡重男輕女,「男女授受不親」,然而,在求學方面,周氏家族卻極為開明,允許女童入學,為此還建造了一座房屋,供女孩子讀書,稱「閨女樓」。
值得一提的是,愛蓮家祠對面護龍河畔,有一座小小的塔,高不過數米。它是專用於焚燒殘廢的書籍、試卷、作業和字畫等的專用塔,名「字廚塔」。類似用途的塔全國罕見,見證著江頭洲人尊重知識、愛惜文字的情懷。
只要有人金榜題名,全族人必舉行隆重的宴會慶賀,並在護龍河畔古道旁豎碑示眾,名為「甲石碑」;若是出仕為官,則在他家的房屋大門上懸掛所任官職的匾牌,既表示榮耀,也激勵族中後人向他學習。
在家族的推崇下,苦讀書,求功名,成為周氏子弟的風尚。他們從五六歲就開始了苦讀詩書的生涯。
清乾隆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周履泰、周履謙兄弟二人相繼鄉試考取舉人,從此江頭洲幾乎年年都有人科舉及第。至清末100多年間,江頭洲共出了進士8人、舉人31人、秀才200多人,出現了「父子進士」、「四代舉人」等科舉奇蹟。
三、「百年清官村」
科舉及第之後,大多出仕為官。100多年間,江頭洲共有168人出仕為官,有的家庭甚至「三代庶吉士」、「四代翰林」、「五代知縣」,其中七品以上官員70多人,曾有16人在朝廷各部任職,最高官職做到兩江總督。
周氏家族的愛蓮文化,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為官之道。他們到全國各地乃至朝廷為官,一直堅守自己的愛蓮家風,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出仕為官的168人無一人因為不清廉受到懲處。而且,他們廉政愛民的故事在許多地方一直流傳。
舉人出身的周履謙,歷任四川梁山縣等多地知縣,他以「貪一文絕子滅孫,冤百姓男盜女娼」自律,克己奉公,勞累過度病逝時「內無餘帛,外無贏財」。當地居民為之感動,捐錢為他買了棺柩,並不遠萬里,護送回江頭洲安葬。族人特地將他的自律刻上墓碑,以志其清廉。
進士出身的周冠,先在翰林院任職,後到河南汝寧任知府,光緒壬午年(1882年),河南中州鬧荒災,瘟疫橫行,他「捐薪施粥賑藥,救活布衣2000餘人」,被稱為「救命大夫」。他離任之後,汝寧百姓立「去思碑」30多處,感念他的恩德。
廉政的同時,他們也留下了赫赫政績。翰林出身的周啟運,任職期間,「興農事,除水患,重教化,修義學,捐薪俸,救良民」,林則徐視察河南時稱讚他「循良第一」。
這就是江頭洲的不凡與偉大,它既是一個官宦之村,又是清官之村。因此明清兩代中,江頭洲男子女性受皇朝誥封的人員達100多人次,有「榮祿大夫」(從一品)、「通奉大夫」(從二品)、「通議大夫」(正三品)、「中憲大夫」(正四品)、「誥命夫人」、「旌表貞女」等。
「有人會以為,愛蓮文化只是封建科舉文化,這是片面的。愛蓮文化追求的是人格的提升,心靈的淨化,走出這麼多官員,只是它的結果之一。」村幹部周付生對筆者說。
他說,進入近代社會,科舉廢除,愛蓮文化依然為江頭洲培養出許多傑出人才和仁人志士。周瑞琦,畢業於北京大學的高材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是組織遊行示威的學生首領之一,當局對列強的軟弱,讓他感到悲憤,後捨身投河以明志,全國震驚。
四、魅力古村落
漫步村中,幽深的巷道,平整的鵝卵石路面,歷經風雨而堅固的磚牆,一座連著一座的深宅大院,讓人感覺穿越到了明清時代。
600多年來,周氏家族獨特的愛蓮文化和眾多的官宦人家,給江頭洲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據文博專家考察,江頭洲現存明清時期建築138座,分布規整有序,規模宏大,種類齊全,為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在村中和村旁,還保存著豐富的古橋、古道、古石板、古碑、古井、古牌坊、古樹、古墓、牌匾、楹聯、彫花、鐫刻。2006年,江頭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保護單位。
不僅村落在整體上古色古香,就是細微之處,也處處體現出江頭洲人的文化旨趣和歷史韻味。
村頭的護龍河上,有一座小石拱橋,它跨度不過5米,別看橋普通,卻有500多年歷史了。筆者發現,橋的兩端台階級數不一樣,一端為四級,另一端卻有七級,這不是跟一般的造橋原理不合麼?周崇德老人介紹,橋是周氏家族第三代的周奉,於明萬曆十二年捐資修建的。因為他是周氏家族第一個七品官,所以特意將上橋的台階設置為四級,意「出仕」,下橋台階為七級,意「七品」。
村中的一口古井,地面上的井沿砌成方形,而井內壁卻是圓形的,方形井口倒映在圓形水面,如一枚銅錢。不要以為這是江頭洲古人「拜金主義」,恰恰相反,它表達的是「反金主義」,喻示為人勿貪,否則「掉到錢眼裡就撈不上來了」。
愛蓮家祠中的楹聯更是讓人嘆為觀止。「宗傳姬旦家聲遠,學紹濂溪道脈長」;「學以精微通廣大,家緣清儉促平安」……愛蓮家祠的門楹、柱樑上,懸掛著一副副寓意深刻的楹聯,體現出周氏子家族對後人做人處事的殷殷勸誡。由於江頭洲外出做官的人多,因而受邀來訪的達官貴人也多,每來一客,周氏家族長老必請他們贈寫對聯,久而久之,愛蓮家祠就掛滿了楹聯。
愛蓮文化使江頭洲村享有廣西古村「歷史文化古蹟第一、名人數量第一、清官數量第一」等美譽,它留給今人的,還有更多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