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二,北京的霧霾天氣已經出現好轉,但仍對健康造成危害。艾未未認為,空氣質量惡化的趨勢已經不可扭轉。而環境問題專家則認為北京的空氣污染依然「有藥可救」。
本週二(1月15),北京多天以來的霧霾天氣危害程度從"危險"降至"不益健康"。當天早間少量降雪後,中國官方公布的質量指數顯示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濃度依然很高。美國大使館警告北京週二的空氣質量為"不健康"。由於大霧以及天氣因素的不利影響,空氣污染現象目前已經不僅僅出現在北京,也出現在中國東北中部大片地區的多個城市。中國媒體《新京報》將這種現象稱為"十面霾伏"。
同時,中國的投資者卻從中國北方許多城市的霧霾天氣中,看到了生財的機會。除了各種防塵口罩、空氣淨化器、抗呼吸道感染藥物和環保監測儀器熱銷以外,據中國多家證券媒體報導,從週一開始,A股市場中環保、醫藥等概念股紛紛大漲,多隻個股"強勢漲停"。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霧霾一般不會持續太久,一旦遇冷空氣或是大風,霧霾即會攜帶概念股利好一起消散。
應對空氣污染 藝術家艾未未戴起了專業防毒面具
非政府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德國之聲,北京15日晨間的空氣質量確實有相當明顯的好轉。與之前污染嚴重的情況相比有很大幅度的緩解。因為從14日夜間開始,北京地區風力有所加大,特別是對北京東部地區的嚴重污染有大幅度緩解。再加上15日晨間飄落的雪花,都有助於降低顆粒物的濃度。
官方不避諱自我批評
德新社15日發表報導稱,北京各大醫院均表示,患有呼吸道、心臟以及循環系統疾病的人數劇增。該報導稱,受政府控制的官方媒體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開放態度分析報導造成空氣質量惡劣的原因。其中批評了以環境為代價的盲目發展,相關環保規定的執行無力以及有關方面未能及時對霧霾天氣警報做出反應等現象。
身居北京的藝術家艾未未通過網路,發布了一張頭戴專業防毒面具的照片。他向德國之聲表示,近一個星期以來,中國包括北京在內30多個地區的空氣質量可能都創下了最壞的記錄。雖然這看上去像是氣候的一個自然現象,但空氣和環境污染實際上是幾十年來消耗自然資源,讓環境付出沈重代價,不加選擇的讓有害於環境的材料大幅度,無節制,無控制的濫用造成的。艾未未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只是一個結果。它幾乎是不可扭轉的一個結果。因為環境也是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結果,中國人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十面霾伏」中,「一代天驕,央視褲衩,只見後座不見腰。」
艾未未指出,北京機動車使用量激增造成的交通惡化以及城市化的惡性膨脹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因為"中國只有依靠廉價的,惡性的發展。才有可能滿足所謂的國民總產值的指標。為了達到這一指標,各個領導層完全缺少科學的、倫理的爭論,或者說是這方面的控制。完全是沒有節制的開發的結果。"
空氣無法"特供"?
近幾年來,中國老百姓在生活中不得不面對毒奶粉、毒食品、毒藥品、毒水等一系列含有有害物質的生活必需品所帶來的疑惑與侵害。而政府領導幹部在所有相關方面都能夠享受不同程度的"特供",已經是民間早已有所瞭解的常識。環保活動人士胡佳表示, "中南海有特供的空氣",所以領導們不關心公民呼吸的空氣已遭嚴重侵染的事實。艾未未表示:空氣沒有開關,可以隨時調整。這不是一個可以通過特供來解決,而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當然他們(政府官員)不會是因為由於他們陷入到這種狀態下,而為這個事情有所覺悟。我覺得這個壓力必然是要來自媒體和民間。但是由於中國社會不具有媒體的監督,沒有民間公共輿論的平臺。所以事情才會變得如此之惡劣。否則這是一個很久之前就應該引起注意的事情。直到這個事情變得不可扭轉的時候。才會被人們意識到。"
專家:「找回藍天,北京需要10至20年」
生活在北京的環境專家馬軍認為,治理大氣污染確實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但目前的狀況仍然可以逆轉。然而北京的現實讓治理已是相當困難,至少需要10至2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而這也是在管理者大力採取措施的情況下才可以完成的治理目標。"找回藍天"首先需要信息的監測和發布。馬軍指出,北京市政府在此次灰霾天氣中的相關表現有所進步。第二步是做好警示和倡導工作,動員公眾自覺地參與到應急減排的過程中。
馬軍表示:"所有的這一切都還是一種被動的應對,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應該永遠的這樣去被動應對。必須主動地採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減排,因為現在污染量的排放量大大的超過了環境的容量"
這位環境問題專家坦言,中國的減排並不容易。因為其中涉及許多污染環境的企業受到各種保護。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突破執法不嚴的難關,公開相關企業排放的信息,將其置於公眾的監督之下,才有可能真正推動減排。艾未未則從更廣的角度分析指出解開以環境為代價保障經濟發展這一死結的思路。他認為,中國必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通過一種政治結構來完成社會平衡與科學的發展。這個結構必須滿足不同階層,不同團體,不同訴求人群對世界的看法。如果這個世界只有一種世界觀,那麼它必然會走向極端。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