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蔣經國 親民愛民的人格魅力(組圖)

2013年1月13日為蔣經國逝世25週年,直到今日,他的親和作風與為國家的付出,仍為許多人所感念。

蔣經國的成就:擴大黨外人士的政治參與、首次公開政府預算、邀請反對派進入政府部門、推出十大建設計畫、任何情形不得向群眾開槍、不稱領袖不叫萬歲。

從1940年起,蔣經國推行"星期四接待日",在專署院內設立"民眾問詢處",並由專署貼出公告,公告上說:"無論什麼人有什麼冤屈苦情或者解決不了的重大問題,都可以來見蔣專員,有冤的伸冤,有屈的叫屈,政府一定給老百姓作主,公正處理。"平時由專職秘書負責接待老百姓來訪,每週四則自己親自接待訪民,回答問題。據統計,1942年蔣經國共接待民眾1023人。

從照片上看,這是很多天裡接待的很多批人,來訪的大多是婦孺和老幼,用現在的話說都是弱勢群體,而蔣經國還真不像在作秀,還真是認認真真的在辦事,解決問題。

在贛南,蔣經國經常短衣草履,上山下鄉,走村串戶,與百姓民眾任意交談;在贛南期間,平均每年下鄉200次。1950年代初,在臺灣帶領退伍士兵筑路,渴了嘴對著水龍頭喝生水,餓了隨手抓個饅頭就吃,在架在絕壁的竹梯上爬上爬下。1978年到1981年,蔣經國下鄉197次,與民同樂155天。1980年永安礦難挨家挨戶慰問;到煤礦參觀,接受礦上保衛人員搜身。晚年因經常下鄉探訪民情,回臺北後告訴侍從人員「腿疾日趨嚴重,腳像針刺一樣」,侍從人員婉勸他減少下鄉行程,蔣說:「算了,待在辦公室還是一樣痛,以後不要再講了!」。

他可以與任何人握手,永遠滿面笑容,永遠與民同樂,永遠低調、樸素,永遠吃穿隨意。國民黨能夠在民主化之後沒有被人民拋棄,就在於國民黨享有了蔣經國為民、親民累積的政治遺產。

蔣經國生前認識的11位民間友人,每回聚會回憶昔日過往,都認為「經國先生就像隔壁的歐吉桑,沒有大官的架子和官僚氣息」,親民風範讓他們印象深刻。他們說:如果不知道蔣經國是誰,當他站在路上時,看起來就像鄰居的阿桑,很親切、很隨和,穿著也很平民化,連隨扈穿的都比他好」。

臺灣的民主改革,是蔣經國生前偉大的政治舉措,在改革之前,他不畏懼國民黨內的反對勢力,也不擔心放開黨禁報禁之後會導致天下大亂,乃至不擔心國民黨丟掉政權。當國民黨內許多人向蔣經國提出質疑,國民黨大佬、「國策顧問」瀋昌煥對蔣經國說:「這樣做,國民黨將來可能失去政權的!」

蔣經國卻淡淡地回答:「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他的聲音不大,語氣輕微,但這一句話,如同萬鈞雷霆,振聾發聵。

1970年4月24日,蔣經國訪問美國,遭康奈爾大學社會學博士生黃文雄刺殺未遂,事後蔣經國不僅未見任何惱怒,反而要求與刺客見面,並建議美國放了刺客;美麗島事件爆發後,警方秉持蔣經國的旨意高度克制,以至於衝突中警方183人受傷,其中傷勢較重者達47人,群眾僅有40多人受傷,對峙中還是警方先退場。事後,形成了國人皆曰可殺的輿論,蔣經國親自主導處理,無1人判死刑,僅施明德1人被判無期,其他均判14年以下有期徒刑;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成立時,情治部門呈上名單抓人,蔣經國未批且平靜地說:「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

一位曾經擔任總統府侍衛的孫大維先生,談到兩位蔣前總統,孫先生有很多感觸,尤其因為經常接觸到經國先生,對他更是充滿景仰。他說「能夠待在蔣公(早期臺灣人對蔣介石的尊稱)身邊是一種榮耀。」有許多小事直到今日提及時,還是充滿感觸。他表示應該是被他們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他說:「你可以感覺到兩年的時間,看到他們(兩蔣父子)真的是為了國家在付出,有時候星期天都不休息還到總統府開會,那種鞠躬盡瘁的精神。就是那種偉人的風範。而且在他們很操勞、很辛苦的時候,還是對身邊的人很好。總是跟我們打招呼,對我們笑,喊我們的名字。所以大陸人罵蔣家父子,讓人覺得是非顛倒。」他認為很多外人看不到這一面,但做為親身接觸的人知道那是實實在在的體現,不是表演出來的。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