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首席音樂師

俗話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三國是人才輩出的時期,不僅文臣武將名垂青史,就是其他人物在歷史上也鼎鼎大名,正像現在人對著名歌星的崇拜一樣,三國時期有一位非常有名氣的音樂大師,他就是杜夔

杜夔字公良,河南洛陽一帶的人。因為對音樂很有研究,被任命為雅樂郎,可能類似於現在的宮廷研究家。不過搞藝術的人,大概不喜歡會做官,再加上當時社會動盪,不久就被翻雲覆雨的軍閥政客弄掉了飯碗子。當時劉表統治下的荊州社會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一時間人才濟濟,劉表也喜歡和文人士大夫交往,比如司馬徽、黃承彥等名流。因為杜夔的名氣,就被劉表邀請到荊州做客,當然也一半是為了避亂。當時劉表手下有個叫孟曜也是個行家,劉表非常看重,於是就讓他們在大庭廣眾之下演奏皇帝經常欣賞的雅樂。杜夔認為這是不妥,畢竟皇家的禮儀不屬於自己,他說「今將軍號為天子合樂,而庭作之,無乃不可乎!」意思是和皇帝相比我們還差著等級呢,萬一傳揚出去,可不是鬧著玩的。劉表一聽也不再說些什麼,畢竟人言可畏。就這樣,在劉表手下杜夔很小心謹慎地從事著自己的工作,還好他的演奏受到了眾人的好評。

劉表死後,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作為寶貝,劉琮把杜夔敬獻給了曹操,曹操讓他擔任宮廷樂師,並且讓他自己在創作一些作品。

和劉表慕虛名不一樣,曹操本身也是個很有音樂細胞的人。他知道杜夔擅長鐘鼓音律,所謂絲竹八音無所不精通,也知道杜夔不是一個長袖善舞的人,因此他讓杜夔和其他人一道編排大型歌舞。當時喜歡唱民族歌曲的一個叫鄧靜一個叫尹奇,喜歡唱功聽歌曲的名叫尹胡,喜歡編排跳舞的名叫馮肅,這些人在一起經常切磋技藝,而杜夔則是考察調研古代的名曲並加以改進,製作先進的樂器,對於當時的音樂藝術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杜夔做事穩妥,不過有時過於古板。杜夔曾經擔任太樂令協律都尉,可能就是曹操身邊的職業演奏家。當時有一鑄鐘工柴玉,心靈手巧,所鑄之鐘多為達官貴人所喜愛。一次,杜夔令他鑄鐘,覺得他鑄的鐘「聲均清濁多不如法」,多次令他重鑄,柴玉反說杜夔是任意而行,拒不照辦。兩人都到曹操那兒告狀,曹操經過反複試聽,確定是柴玉妄作,就打發他去餵馬去了。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曹丕篡漢自立以後,大權獨攬,因為對於音樂的偏愛,卻對喜歡鑄鐘的柴玉情有獨鍾。他登基後,在一次宴會上他讓杜夔與左(馬真)等在賓客之中吹笙鼓琴,杜夔面露難色,不願從命,因此曹丕極不高興。後來因別事牽連杜夔,曹丕讓就左(馬真)、杜夔等人跟柴玉學習。杜夔自認為所演習者為雅樂,而且從曹操到現在,屢有成就,便不滿意曹丕的作為。說一些不中聽的話,曹丕大怒,後來便罷免了他的宮職。

一介草民的杜夔也是個彈琴大家,他經常在自家演奏《廣陵散》,後來杜夔的兒子杜猛又把這支曲子傳給了大文學家嵇康,因為嵇康後來被司馬氏斬殺,所以廣陵散也成為了絕響。

本文留言

作者李治亞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