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美國夢 孩子「洋留守 」(組圖)
【看中國記者華青綜合報導】中國大陸近年來不僅出現大批留守兒童,更出現一批洋留守兒童,成為引起關注的特殊社會現象,外界一直較少探討海外華裔父母為什麼選擇送子女回中國寄養﹖是迫於生存的壓力還是考慮子女發展的需要﹖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千百年所未見的奇特人流對換
據大陸網易報導﹐在福建長樂、連江等地可見到大量「洋娃娃」。他們的父母在美國打拼,誕下孩子後送到中國靠家中老人撫養,待孩子長到學齡再接到美國上學。
據福州市僑聯統計,目前寄養在福州的美國小公民約有1萬人,如此大規模的、奇特的人流對換,千百年所未見。
當地的特殊文化叫這群孩子是「洋留守」,因為相對於中國孩子,他們遲早都會乘坐飛機翻過大洋彼岸,去到國外他們父母的身邊。
隔代教育的無能為力
大陸新華網報導﹐才出生5個月,小宇就經歷了一次從美國到中國福建的國際旅行。
在大洋彼岸的那個國度,留下了小宇出生時的手印、腳印,和他公民的身份,以及一個中國餐館,餐館裡他那忙碌的爸爸媽媽;而中國東南沿海的這個小鎮,有一個堆滿玩具的房子,房子裡有寵他愛他的外公外婆,不遠處還有一個華僑幼兒園,幼兒園的一個小班裡有他的同學。
最新兒童看圖學算術、能乘坐的兒童玩具跑車、1米多高的塑料籃球架、一閃一閃發亮的玩具坦克……小宇的家簡直就是一個「玩具世界」。
外婆倪秀珠正笑瞇瞇地看著3週歲的小宇在沙發上玩IPAD。「600美金買的,我愛人還不怎麼會用,小孩倒學得很快。」小宇的外公姜寶興說。
說到小宇,58歲的姜寶興疼愛中帶著無奈,「孩子很調皮,飯不好好吃,我愛人會說他,我可捨不得打他罵他。現在的孩子很聰明,我們說一句,他模仿一句,講得多了,他不理你,我們也沒辦法。」
隔代教育,既是很多留守兒童的普遍情況。今年57歲的董依姆,兒子兒媳也在美國紐約,她與老伴負責照顧兩個小孫女的生活。由於文化水平比較低,他們只能在生活方面關心照顧,對於孩子們學習上的問題無能為力。
「洋娃娃」把老師當媽媽
因為「老人對孩子都比較溺愛,導致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對較差。由於缺乏母愛,很多孩子睡午覺會纏著老師,上課會突然跑上去擁抱老師,甚至管老師叫媽媽。大多數孩子甚至不知道爸爸媽媽的模樣。」金貝兒幼兒園的林丹老師說。
由於這些「洋留守」兒童一般幾個月大時就被送回老家撫養,襁褓之中還來不及建立對父母的深刻印象。而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由於身份或者時間以及路費問題,回來探望孩子的機會不可能很多,好些父母甚至一次都沒回來過。
金貝兒幼兒園小班老師林娟也有同感,有時候問孩子想不想國外的爸爸媽媽,他們說不想。
但孩子們在潛意識裡尋找著「媽媽」。林娟說,「有一次我們組織孩子看《小蝌蚪找媽媽》,孩子看著電視,眼淚就都流下來了。我班上的洋留守兒童,經常直接把老師叫成媽媽,玩具打不開了他們會對我說,媽媽我要你幫我。他們比其他孩子更黏著老師,睡午覺時喜歡挨在老師身邊,有時候上課上一半會跑上來抱抱老師。」
一個過來洋娃娃的故事
Angel是美籍華人,甜美的笑容有著難以抵擋的魅力,年青、漂亮、陽光是屬於她的代名詞。不熟悉她的人永遠看不透那些笑容之下,還有著一段灰色的童年。她曾經也是一位「洋留守」,遠渡重洋的爸爸媽媽在她三個月大的時候,就把她送給外婆撫養,提起童年她所能想到的只是外公外婆,以及老師和她的小夥伴們﹔父母對她來說是個熟悉的陌生人。看著別的孩子有爸爸媽媽陪在身邊的時候,她總是很羨慕﹔也希望有爸爸媽媽可以撒嬌,可以送她去讀書,而她所擁有的只是生病的時候一個人的面對。
八歲的時候,她才回到了父母的身邊﹔儘管美國是她的出生地,但這裡對她來說仍然是一個陌生的國度﹔沒有熟悉的夥伴,而有的是不一樣的面孔,聽不懂的語言,讓她徹底明白了什麼是外國人——外來的國人,永遠無法融入的圈子讓她無法適應。在父母安排的學校裡,她總是一個人安靜的呆在某個角落,她的眼睛,她的耳朵,都彷彿失去了應有的功能。
語言的障礙,生活的習慣,她逐一適應著.....如今她已經是一名老師,教那些真正的洋娃娃中文,並幫助那些外來的孩子適應現在的生活,她不想她的經歷在另外一些孩子身上重演。她瞭解那些留守「洋娃娃」的痛苦,也瞭解那些父母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