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七劍
七個蔡司系統中各自最令人心動的一支

  玩器材,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人,,一種以玩機為主,一種以玩鏡為主。而我絕對屬於後者。

  玩鏡,日系相對簡單,變焦/定焦——大口徑/小口徑——搞定!

  萊卡就要複雜一些,除了口徑以外還牽扯了「代」的問題,進而引出「味道」這種永遠扯不清的話題。然而,這點問題和玩蔡司的複雜程度相比,實在是不值一提。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蔡司的系統實在是太複雜!

  拋開一些非常見系統上的蔡司不提(如阿爾帕、路來雙反/旁軸、諾基亞等)隨隨便便就能數出上十個使用蔡司鏡頭的系統——Y/C、G、N、T、645、ZM、ZF、ZA、哈蘇、路來。這麼多系統,這麼多蔡頭,怎麼玩透?怎麼玩精?

  這裡提供一個思路——

  一個系統選一支,組成蔡司七劍!

  一、康泰時Y/C系——Planar85F1.2

  就是入選新七種武器--僅為此頭入彼門的那支「拳頭」

  一想到這支頭就想起一句俗話——老虎不發威你以為是病貓啊?

  85/1.4那頭其實蠻厚道的,價定得比其他家都低,成像也不錯。可就是老有人詬病它大光圈軟。於是蔡司一生氣,「拳頭」就誕生了。

  這回成像是挑不出毛病了,就剩下一個問題——價格

  我們來算筆賬,85/1.4是5K,「拳頭」光圈大了半檔,加5K這是本兒,MTF顯著提升,再加5K花得不冤,增加了floating element提高近攝質量,加大了裝配調試難度,又得5K。

  因此,我覺得蔡司的定價(20K)不能算貴,還白送了一個紀念版呢

  至於成像方面,罈子裡那幾個毒販已經放得夠多了,就不提啦

  二、康泰時G系——Hologon16F8

  市面上能買到的鏡頭,99.9%都是由工程師設計的,只有不到0.1%的鏡頭才是由科學家發明的,而Hologon就是其中之一(「工程師」和「科學家」之間還有「設計」和「發明」之間的區別就不解釋了 )。

  Hologon的發明類似於蔡司在1896年發明Planar,在1902年發明Tessar。不同的是,後兩者已經被幾乎所有的鏡頭設計廠家拷貝過,而Hologon至今還沒有第二個廠家能夠複製。所以說「Hologon是蔡司的一面旗幟」絕不為過,它是蔡司作為一個鏡頭「發明」大廠區別於其他鏡頭 「設計」廠家的標誌性產品!

  Hologon的神奇之處在於——理論上只使用了三片鏡片就解決了超廣角鏡頭最難解決的畸變問題,而且是完美的解決是天才的光學/數學家的奇思妙想!

  除了零畸變以外,Hologon16F8的色彩和層次(特別是層次)也是蔡司頭中頂級的(和傳奇的萊卡口Hologon15比起來,Hologon16把其中的前兩片分別分解為兩片膠合的結構,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瞭解析力,最重要的是——價格合理得多)

  三、康泰時N系——Tele-APOTessar400F4

  蔡司在長焦上標注APO是極其吝嗇的即使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日系廠家的APO標準也可能不標(比如Y/C那支100-300)而一旦標注了APO就一定具有超凡脫俗的光學素質。Y/C的兩支APO長焦200/2和300/2.8都是怪獸級的,前者被一些香港器材店稱作「鎮店之寶」,售價5萬左右而後者更是高達10萬RMB。和它們比起來,N系的APO-TeleTessar400F4簡直太合算了!

  MTF與前兩者在伯仲之間,而價格才2萬多。甚至,還帶超聲波自動對焦!(超長焦多用於生態/運動題材,自動對焦還是很有用的)

  四、康泰時645系——APO-MakroPlanar120F4

  康泰時645在產的時候,評價一直不高,在哈蘇面前總是低人一頭,當時我覺得很奇怪,哈蘇蔡頭是蔡司嫁出去的姑娘,而康泰時蔡頭是跟自己姓的兒子。蔡司實在沒有道理厚彼薄此。至於價格上的差異,我更願意相信是產地人工成本、鏡間快門和直銷/哈蘇轉銷這幾方面帶來的隨著康泰時的停產,645的價值也在越來越多地被人們認識到,但直至今日仍然達不到哈蘇的高度。

  不過,康泰時645系中有一支頭絕對可以讓哈蘇的「鐵絲」啞口,這就是APO-MakroPlanar120F4。這支微距是蔡司所有微距頭中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支APO,其結果是驚人的!顛覆了中幅鏡頭解析度比不過135頭的傳統觀念作為Y/C系中MTF王者的MP100,和APO- MakroPlanar120F4比起來都要汗顏考慮到後者的成像面積幾乎是前者的四倍,怎能不讓人吃驚!吃驚!再吃驚!

  曾經有康泰時N系的朋友發信給德國蔡司諮詢N系MS100那支微距,沒想到蔡司回信說你用轉接環接645那支吧,實在搞笑的很!
 

  五、哈蘇系——Distagon40F4IF

  哈蘇系選了這支沒選Biogon38,可能一些老派「哈絲」要跟我玩命,呵呵

  確實,在廣角段,Biogon結構相對Distagon有先天的優勢,但最終結果還取決於廠家花費心血的多少(可以參考一下我的一篇舊文——紙上談兵之——挑戰旁軸相機廣角鏡頭先天優勢說)。

  這就像龜兔賽跑,底子再好不努力也不成。

  Biogon38這個頭可能一開始就太優秀了,沒有多少改進的餘地,幾十年來一成不變,而Distagon40F4是蔡頭裡很少的不斷通過改款提高性能的一支這一點對於以固執著稱的蔡司來說絕對難得!(可能風光是哈蘇的命根子,而40是風光的黃金焦段,蔡司是被哈蘇逼的吧)這種不斷的改進,到了IF這一代終於由量變達到了質變,烏龜超過了睡覺的兔子。

  從MTF來看,40已經把38甩下了半個馬位,雖然後者已經足夠驚人,暗角無疑是Distagon的長處,而畸變依然是Biogon的絕活,不過對於風光來說,畸變應該不是特別重要。而單反帶來的精確構圖和觀察濾鏡效果這兩大優勢卻是風光拍攝所看重的。

  目前階段,真的看不出有選38而不選40IF的道理——除了拍攝建築。

  六、萊卡口ZM系——Biogon25F2.8

  對於萊卡口的ZM鏡,萊卡鐵桿多少有些不以為然,「不就是我們的廉價低質替代品嗎?」說「廉價」,確實是ZM鏡的定位。

  但要說「低質」,機械上也許馬馬虎虎說得,光學上就一定要小心了,特別是碰到Biogon25F2.8和Biogon35F2的時候,從這兩支中選出一支作為ZM的代表,讓我死了不少腦細胞。最終敲定25,只是因為這個焦段的Biogon更為正宗一些,25是一個蔡司偏愛的焦段,這可能是他在這支頭上發力的一個原因不過我覺得更大的可能性是旁軸的取景器使然,內置取景器最廣用到28,再廣就要改用外置式了。

  僅僅廣了3毫米,憑什麼讓別人選擇你而承受外置取景的麻煩?在25上面不發力不行啊!(蔡司的市場部在這種問題上一直是非常精明的,Y/C系的鏡頭群布局可見一斑)。從各種機構或個人的評測結果來看,Biogon25不僅是ZM Biogon鏡頭群中的佼佼者,而且打敗了萊卡24。

  by Vieri

 萊卡口ZM系——Biogon35F2

  說萊卡口的35mmF2,必然要從萊卡說起,這個焦段/規格,是萊卡的根基,是他幾十年來傾注了無數心血的地方!

  從萊卡前後四代的光學發展歷程來看,這個看似簡單的規格要想做到完美卻也是相當的不易。光學思想來自於雙高斯,但使它走上神壇的是那兩片螢石如果放在今天,八妹加上最新的鍍膜技術,絕對能把ASPH打翻在地,只是成本無法想像。當年,也是成本的問題,八妹變成了六妹,這是個可憐的孩子,分明是想告訴人們,離開螢石的雙高斯在35mm是多麼的無助!

  於是輪到了七妹,哎!說什麼呢?看看七妹的光學結構吧,硬生生在雙高斯上打了一個補丁,打得如此難看!

  其結果,邊角提升了,中心又惡化了,MTF變得古古怪怪。

  最後,ASPH來了,萊卡終於放棄了雙高斯,可是竟然選擇了單反上迫不得已才使用的反攝遠!這就像19世紀要從英格蘭去美國西海岸,開始覺得理所當然應該橫渡大西洋。可後來發現從陸地上橫跨美洲實在太難,於是轉而好望角——印度——洛杉磯,繞了3/4個地球不知道費盡了千辛萬苦的萊卡現在看到蔡司的 Biogon35F2心裏會是怎樣的感受? Biogon35F2並沒有使用非球面或是什麼特殊材料的玻璃,這也是蔡司的一貫風格,就像武林宗師通常只使用一些最簡單的兵器或根本不用兵器。一切從結構出發,這是蔡司的座右銘。

  把最拿手的Biogon進行了一番大改後誕生的35F2,MTF明顯超越了萊卡ASPH,而畸變更是近乎於零。

  Biogon35F2——蔡司的巴拿馬運河!

  

  七、尼康口ZF系——APO-Sonnar200(或180)F2.8

  這支頭是我杜撰出來的,請參考拙作——預測一下蔡司ZF(ZS)的下一批鏡頭(YY貼)

  其實ZF已經推出的鏡頭有幾支我還是相當動心的,像25,還有那兩支微距。不過我還在期待更加令人激動的新鏡,包括這支長焦Y/C口的180俗稱「奧林匹克松那」,是富有悠久歷史的傳奇鏡頭,雖然它擁有迷人的散景和獨特的柔和味道,但嚴格地從光學上講,絕不是一支牛鏡。期待ZF能夠在不失去原有味道的基礎上將它APO化 ,這個要求會不會太過分?

  結束語

  這選自蔡司七個系統的七支鏡頭,基本上代表了蔡司在該系統上的殫精之作,從焦段上說,基本涵蓋了從超廣角到超長焦的廣闊焦段(從焦段出發,ZM系換成 35mm就更理想了)而從鏡頭結構上說,涵蓋了蔡司最主要的六種光學結構——Planar、Sonnar、Tessar、Distagon、Biogon 和Hologon(玩蔡司不能不談結構,請參考拙作——同焦段不同結構蔡司鏡頭猜圖兼對比)。全部玩過這蔡司七劍的人,起碼可以宣稱:蔡司——某某到此一遊

  補充:

  蔡司懷舊老劍之一——康泰時Y/C系Tessar45F2.8

  對事物的評判,如果不能站在特定歷史的角度,往往會有失偏頗,評判天塞,就必須回到上個世紀初那個還沒有發明鍍膜的黑暗年代。現今流行的標準鏡頭結構 ——雙高斯,其實早在1896年就在蔡司科學家的圖紙上演算出來了,然而它對象差的完美消除僅僅只能停留在理論上,因為過多的玻璃/空氣接觸面引起的反射嚴重破壞了影像。

  到了1902年,天塞誕生了,四片三組的相對簡單結構降低了反射帶來的影響,而成像質量,達到了這個級別所能達到的極限。它出色的成像很快得到了「鷹眼」的美譽,進而引發了一輪仿造的熱潮。

  據有關機構統計,天塞是迄今為止被仿造次數最多的一種光學結構。而且,這個記錄恐怕很難有人能夠打破了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隨著抗反射鍍膜技術的發明和不斷改進,雙高斯結構的理論優勢終於得以發揮。天塞帶著曾經的光環漸漸離人們遠去,再後來康泰時也將其停產。

  不過,最執著的蔡司迷都是懷舊的,復產天塞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息,蔡司終於順應民意,再次推出了康泰時Y/C系Tessar45F2.8。這是一支頗具特色的鏡頭雖然它四角結像不佳、雖然它收縮光圈焦點漂移、雖然它影調層次不夠豐富、雖然它色彩不夠濃郁,但它擁有極強的線條刻畫能力和極佳的空氣通透感,拍出的照片給人印象深刻!

  由於原本空氣接觸面就少,再加上多層鍍膜技術,T45號稱不會漏過最最細微的一絲光線。

  到了2002年,天塞百年誕辰的時候,蔡司再次推出T45的百年紀念版,選用鈦金屬材料,配以更為嚴格的玻璃選材和最新的鍍膜技術,而價格幾乎與普通版相當!

  看起來蔡司是把它當作送給執著的蔡司迷的禮物。不過,康泰時自己恐怕不會想到,留給它做這種厚道事的時日已經不多了(黯然神傷……)

  近些年,比較出名的採用天塞結構的鏡頭還有Nikon45、路來AFM35和萊卡50/2.8而其中在產的只有萊卡50/2.8了。蔡司恐怕沒有想到,替它延續這段傳奇的竟是它幾十年恩恩怨怨的老對手……(關於萊卡50/2.8還有一個小故事,多少又有點調侃萊卡)

  反正該得罪的在第六劍version 2.0已經得罪了,就不管那些了!

  我在第一次看到萊卡50/2.8上一代產品的光學結構圖時頗有些吃驚因為它的光學鏡片結構與天塞一模一樣,而光圈位置卻從天塞的二/三組之間改到了一/二組之間,難道說蔡司的設計不是最佳,萊卡又進行了優化?可是看了看萊卡那支的MTF,不如蔡司啊???

  帶著這個疑惑四處搜索答案,最後得到的竟然是——萊卡為了避免向蔡司付專利費!!!這個情形一直延續到了大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
由於已經很少有人仿製天塞,蔡司停止了對它的專利保護。之後,萊卡推出了50/2.8的現今版,光圈位置回到了天塞應有的二/三組之間表現大幅度提升,達到了天塞應有的水準 )

  蔡司懷舊老劍之二——萊卡口ZM系Sonnar50F1.5

  近幾十年來,隨著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應用和鍍膜/玻璃材料技術的發展,各個鏡頭設計廠家的產品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是,消除像差,有時同時意味著「味道」的丟失。事實上各個廠家的產品正在往越來越趨同的方向發展(因此,一些玩家更樂於在一些老鏡中去尋找那與眾不同的特色)而這種「趨同」在大口徑標準鏡頭系列裡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大家無一例外地選用了基於雙高斯原理的光學結構。這一點,最近終於被蔡司發布的萊卡口ZM系Sonnar50F1.5所打破。

  談到這支鏡頭,必然要從七十年前那支傳奇的Sonnar50F1.5說起。

  讓我們再次回到那個沒有鍍膜的黑暗年代。

  天塞雖然結構簡單,成像出色(當年),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無法製造出大光圈的鏡頭,幾經努力依然無法突破F2.8的極限,這對於喜歡人像和弱光攝影的人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此時,所有的廠家都在絞盡腦汁,力圖開發出更大口徑的標頭以萊卡為代表的多數派選擇了雙高斯之路,但依然受鏡片/空氣接觸面反射的影響,效果不甚理想。而蔡司另闢蹊徑,開發出了轟動一時的Sonnar50F1.5,這支鏡頭由七片三組構成,其中除了最前面一片獨立鏡片以外,後面兩組都由三片鏡片膠合而成。這樣做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將鏡片/空氣接觸面減少到天塞的水平(六)以第二組為例,膠合的三片鏡片中居中的一片由折射率很低的玻璃材料組成,它替代了原本可以由空氣組成的折射光路,從而消滅了兩個鏡片/空氣接觸面。不過,這樣帶來的問題是設計的複雜程度大大增加了,在那個全憑筆紙運算的年代確實是一個挑戰。

  最終,努力沒有白費,Sonnar50F1.5馬上成為市場上同級別鏡頭中的佼佼者,並獲得「松納油潤」的美譽。可惜的是,這種風光沒能持續很久,鍍膜技術的發展和單反的大行其道促進了雙高斯的搶班奪權(它的後截距較短,不足以讓出反光鏡的空間)。Sonnar50逐漸被人們遺忘……

  時隔半個世紀,蔡司重新打造萊卡口的Sonnar50F1.5,其用意何在?

  論解析度和像場平整度比不過雙高斯,還患有和天塞一樣的收縮光圈焦點漂移的慢性病,難道僅僅是為了緬懷歷史?

  從蔡司發布的樣照能夠找到答案——Sonnar50繼承了老松納油潤的色彩和雙高斯無法企及的迷人散景,非常適合於大光圈拍攝人像,喜歡標頭視角人像效果的朋友不應該錯過。遺憾的是,這支新鏡並沒有完全複製老鏡的鏡組結構六片四組,把前面提到的那片低折射率鏡片替換成了空氣。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