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青年打光棍是一件「嚴肅」的事

單身在時尚男女們眼中沒什麼不妥,但在武漢一位學者眼中,打光棍是一件「嚴肅」的事。

今晚,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師、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學者劉燕舞,將為武大學子開講座《農村光棍的類型研究——一種人口社會學的分析》。

劉燕舞昨日告訴記者,他長期從事農村社會學與鄉村治理、農村社會工作等領域研究。2010年因調研農民工返鄉問題,他走訪貴州、河南、湖南等省份,意外地發現農村光棍非常多。

劉燕舞說:「在農村地區,很多村都有一輩子娶不到老婆的光棍漢。在一些貧困村落,這種情況更甚。在我的研究裡,我將年齡超出30歲尚未結婚的農村男性人口稱作農村光棍。和城裡不同,光棍在農村屬於弱勢群體。」劉燕舞將他們分為歷史塑造型、身心缺陷型、經濟貧困型、緣分宿命型。歷史塑造型多見於年齡60歲以上者,那個年代的擇偶觀念中政治取向是比較重要的考慮。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經濟因素對光棍的形成幾乎起到決定性作用。2000年至今,婚姻消費幾乎需要一個勞動力不吃不喝勞作4至7年才能負擔得起。

劉燕舞介紹,以前,八成農村青年結婚得靠本地的傳統婚姻圈解決。現在,女青年外嫁越來越多,這種女性資源的流失可造成傳統婚姻圈內近一成男性無法娶到妻子。加上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調,構成了「雙重擠壓效應」,客觀上使女性在婚姻市場上具有更高的「價位」和「談判」砝碼。結婚時似乎是「我消費,故我在,故我愛」,否則就無法談及婚姻。

他說:「城市是婚姻資源的高地,而很少有人看到,目前農村仍有很多人‘剩’著。我們應加強對農村光棍群體的關注,他們的心理創傷會醞釀社會問題。」未來也可能成為動亂之源。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