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從來沒有信任過莫言

莫言獲得今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第一部長篇《天堂蒜苔之歌》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推介閱讀的作品。小說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數千農民響應縣政府號召,大量種植蒜苔,結果蒜苔全部滯銷,縣政府官員卻不聞不問,憂心如焚的農民自發聚集,包圍縣政府,打砸了辦公設備,震驚一時。這起被媒體報導的事件,促使莫言放下正在創作中的家族小說,用了三十五天,創作出這部長篇小說。

莫言《天堂蒜苔之歌》的責任編輯,是前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石灣。莫言這次獲獎,使他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段往事,他對《亞洲週刊》說,當時上級派工作組進駐作家出版社,曾追問出版莫言作品的情景。莫言的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是「文學新星叢書」第一輯中的第三本,也是這套叢書的重頭戲。工作組組長在大會上嚴厲責問石灣:你為什麼要出「文學新星叢書」,而不出「延安文藝叢書」?為什麼你在「文學新星叢書」的《出版說明》中,不提「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大帽子扣下來挺嚇人,石灣感到文革極左的那一套又來了!於是,石灣成了工作組的「眼中釘」。繼出版莫言長篇《天堂蒜苔之歌》後,作家出版社大型刊物《文學四季》又發表了他的第二部長篇《十三步》。工作組說《十三步》有嚴重的傾向性問題,也在大會上批判。《文學四季》就在那次整肅中被一刀砍掉了。石灣說,「莫言的作品一直不屬於官方認可的‘主旋律’作品。」

莫言回憶說:「其實也沒有想到要替農民說話,因為我本身 就是農民。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蒜苔事件,只不過是一根導火索,引爆了我心中鬱積日久的激情。我並沒有像人們傳說的那樣,秘密地去那個發生了蒜苔事件的縣裡調查採訪」;「但當我拿起筆來,家鄉的父老鄉親便爭先恐後地擠進了蒜苔事件,扮演了他們各自最合適扮演的角色」

資深編輯石灣說,莫言在這次獲獎後坦言:「作家的寫作不是為了哪一個黨派服務的,也不是為了哪一個團體服務的,作家寫作是在他良心的指引下,面對著人的命運、人的情感,然後做出判斷。」在沒有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前,莫言絕對不敢這樣講。石灣說,諾貝爾文學獎給了諾貝爾文學獎膽量,自然也就給了廣大文學工作者膽量。這會是一個很大的觸動。尤其是在中共十八大高層換屆之際,也許會促使文藝政策作出調整。

但是,石灣說,期望值也不能過高。因為要清除文革餘毒,畢竟是一件很艱鉅的事。延伸到整個社會,也是如此,前些時在各地的保釣遊行示威中,不就重演了文革年代舉著毛澤東畫像搞打砸搶燒的一幕嗎?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