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大王黎智英全面退出臺灣市場(組圖)


媒體大王黎智英全面退出臺灣市場(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在香港所向披靡的黎智英在臺灣敗下陣來,這是臺灣媒體難敵「赤化」,還是臺灣市場拒絕「八卦」?這一事件將對兩岸三地的輿論環境發生重大影響。

臺灣媒體界傳出驚爆消息:中信金控辜仲諒出價175億元新台幣(約合37億人民幣),買下《壹週刊》、《蘋果日報》及壹電視,在港臺叱吒風雲的媒體大王黎智英全面退出臺灣市場。僅在兩週前,臺灣壹傳媒發布公告,稱與年代董事長練臺生簽訂出售壹電視備忘錄。

這一事件標誌著臺灣媒體市場格局將發生極大的改變,也將會對香港及中國大陸的輿論環境發生重大影響。輿論普遍認為,經過與受到中共暗中扶持的紅色商人的數年慘鬥,黎智英敗下陣來,認輸走人。也有輿論認為,《聯合報》昨日發表社論,批評黎智英的媒體風格。社論指出,黎智英「沒人性」的傳媒風格,反映出臺灣新聞專業倫理的迷亂及媒體生態的困境。

黎智英敗走臺灣

因為支持「六四」事件,黎智英的服裝生意在中國大陸受限,轉而於1990年在香港創辦《壹週刊》,1995年創辦《蘋果日報》,以旗幟鮮明的反共揭弊、狗仔八卦為特色,橫掃香港市場,獲得商業成功。2001年,黎智英進軍臺灣媒體市場,創辦臺灣《壹週刊》,2003年5月創辦臺灣《蘋果日報》,照搬香港的報風和商業模式,同樣大獲成功。2009年起,黎智英在臺灣籌辦壹電視,行政審批和市場環境均遭受困擾。在多次申請執照後,於2010年12月28日正式開播。

壹電視立意打造電視先鋒,對內容進行了大膽的創意設計,在設備上更是不惜血本進行投入,並大量贈送民眾網路機上盒,以求突破困境。兩年下來,壹傳媒為了電視業務遭受約合人民幣14億元的損失,黎智英個人持股的身價則「紙上蒸發」上百億元。

據臺灣《財訊》雜誌報導,黎智英原本對臺灣的民主發展非常感動,但不喜歡民進黨的草莽、反商,因此對馬英九的執政充滿期待,結果幾年下來,「他對臺灣政治徹底失望了」。民主失能、管制媒體,正衝擊了黎智英的兩大信仰──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場。

壹傳媒高層更指出,黎智英透過管道瞭解並認定,旺中媒體集團老闆蔡衍明阻擋他的電視版圖,背後的支持者是中共,這更令人感到前途無望。

臺灣電視名嘴陳文茜在微博中說:「辜仲諒為標誌性商人,曾捲入扁案。中信金控全力拓展大陸分行,未來言論必定轉向。那些前陣子抗爭旺中之人,今日全成墊背,儍眼了。」

臺灣抗議傳媒「赤化」


大陸審查的觸角伸得到臺灣?

創辦於1950年的《中國時報》,半個世紀裡傾向於自由民主主張,曾大膽報導「江南案」、 「美麗島事件」及民進黨的抗爭運動,在臺灣民主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2009年被在中國大陸獲得商業成功的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接手以後,立場發生明顯改變,親中色彩濃厚。在劉曉波獲諾獎、艾未未遭拘押等新聞事件中,自我審查嚴重。今年初蔡衍明發接受採訪時稱,「六四」事件不是屠殺,並且承認收受中共購買新聞資金以置入官方新聞等,引發學者連署拒絕為旺中媒體撰稿。5月,《中國時報》開除時常有異議的時論廣場資深編輯蔡其達。7月,旺中集團併購中嘉有線系統公司審查獲得通過,隨即大肆攻擊反對並購的中研院學者黃國昌,引發了蔓延至今的媒體人、學者和年輕人「反媒體壟斷」的抗議活動。

在此運動中,知名學者余英時傳真親筆信函:「臺灣有一些有勢有錢的政客和商人,出於絕對自利的動機,已下定決心,迎合中共的意旨,對臺灣進行無孔不入的滲透,公共媒體的收買不過是其中一個環節而已。」

對旺中媒體的批評和抗議,多在臺灣《蘋果日報》發表。旺中媒體指稱,這場運動是競爭對手壹傳媒挑起商業攻擊與政治污蔑。

《聯合報》昨日發表社論,批評黎智英的媒體風格。社論指出,黎智英曾說「沒人性才能作傳媒」,這是對「人性」的根本扭曲。黎智英「沒人性」的手法,雖然也用於對抗權威豪強,卻更擅用於凌辱弱者,「沒人性」地濫用「屍體/裸體」去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又「沒人性」地以「煽色腥」毀傷文化。

出生於臺灣「四大家族」之一的辜仲諒,2006年因家族企業中信金購併兆豐金股權(「紅火案」),請辭中信金副董事長一職,並逃亡日本。2008年返回臺灣充當陳水扁案「污點證人」,對「特偵組」作出對陳水扁不利的說明。2011年則稱其受特偵組的脅迫做了偽證。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