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延續中華文化命脈 蔣介石功不可沒

作者:顏昌海  2012-10-16 12: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4
    小字

一代抗戰領袖蔣介石,帶領國軍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的精神同日軍進行了長達14年抗日。抗日戰爭勝利後,毛澤東策動內戰奪取了政權,蔣介石被迫撤退臺灣,一直到他去世,沒有離開過臺灣。

1948年6月26日,蔣介石的愛子蔣經國給父親的親筆信,擔憂形勢變化,力勸父親南遷臺灣,這或許是讓蔣介石亦首選臺灣的其中原因之一。

蔣經國在信中這樣寫道——

父親大人膝下:

不作必要之防備也。為兒者心有所思,不敢不直呈於。似不得以立足。望大人之前也。敬稟者,最近二星期以來,兒曾與滬杭等地之負責官員,深談國事,並私訪民間,接近商民、工人,以至乞丐、難民,在各方面所得之感想殊深,經過日夜之考大人者,即多數人之心,皆惶惶然而不知如何是好。我政府確已面臨空前之危機,且有崩潰之可能,除設法挽回危局之外,似不可不作後退慮,兒不得不忍痛直呈之準備。兒決非因消極或悲觀而出此言,即所謂退者,亦即以退為進之意也。有廣東,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才有抗日之勝利。而今後萬一遭受失敗,則非臺灣,大人能在無形中從速密籌有關南遷之計畫與準備。兒對此考慮或有過分之處,但以目前局勢之演變而論,軍事與經濟並非無崩潰之可能,實不可。
1948年6月26日

蔣經國這封沉痛告白,想必觸動了蔣介石內心深處。這封信必定是蔣介石展開秘密南遷計畫的一大催化劑。蔣經國勸告他的父親「從速密籌有關南遷之計畫與準備」。正因這封信觸動了蔣介石的靈魂深處,蔣介石從各個方面預為佈置,臺灣成為兩蔣父子亟思東山再起之地。

蔣介石一生中有三大功績,一、北伐統一中國;二、領導抗日衛國戰爭獲勝;三、保衛臺灣成功,使臺灣免受共產黨的紅色恐怖,使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

眾所周知,結束軍閥割據、統一中國,並領導了六年局部、八年全面抗戰的乃是國民政府的最高統帥蔣介石,而非大陸在建政後所宣傳的那樣。正是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國軍在八年抗戰中,與日軍展開了22次大型會戰,重要戰鬥1117次,規模小的戰鬥28931次,陣亡士兵超過3250000人,殉國將軍206名,其中上將8名。而日軍傷亡近一百萬,其在中國被打死的129名將軍中126人是被國民黨軍隊打死的。因為國民黨的持久抗戰,所以大量日軍被拖在了中國戰場,使日本無法向南或向北大規模侵略,從而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而對於毛澤東在抗戰期間的表現,有國民黨將軍認為它是「一分抗戰,兩分對抗國民黨,七分是自己發展。抗戰勝利95%以上的力量都是國民黨的領導,不是共產黨領導的。」在日軍投降之後,毛澤東發動內戰,國民軍在同日軍作戰中已經是傷痕纍纍,軍力大減,又豈能再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內戰?!

蔣介石決定南遷臺灣,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也正是蔣介石守住了臺灣,讓臺灣成為民主、自由、安康的國度。
有人說國民黨時農民沒褲子穿,吃不飽。中國大陸的電視上,大家也都看到官方故意醜化國民黨,經常看到農民捐錢捐糧給「解放軍」打國民黨。可是,這無意中卻透露出了蔣時代的農民雖然不富有,但吃飽是沒問題的。試想,如果連自己家妻兒老小都吃不飽沒衣服穿,還有可能捐錢捐糧?然而,到了毛時代,中國是大陸農民居然吃不飽了,沒褲子穿了。

據大陸官方文章《一九六五年後的彭德懷》描述,當時彭德懷到農村去,在一農婦家落腳,要上炕去與她們嘮家常。幾個女人頓時嚇得哇哇亂叫起來,用那條破被緊緊地裹著身子。彭德懷不知道她們為何如此,還以為自己違反了當地風俗,就連連向主人道歉。這時,公社幹部看看屋子裡的主人,將彭德懷拉到門外,輕聲地說:「首長,那炕是不能上去的。」

彭德懷問道:「為什麼?」公社幹部說:「那床上的女人都沒有穿褲子。」彭德懷不解地問:「她們為什麼不穿褲子?」公社幹部說:「這是當地人的一種習慣。」彭德懷問道:「你是不是當地人?」公社幹部答:「是。」
彭德懷又問:「你老婆是不是當地人?」答:「是。」

彭德懷一下子火冒三丈,生氣地對那個公社幹部大聲吼道:「剛才我們到你家裡的時候,你老婆為什麼要穿褲子!」彭德懷立刻找老鄉來問,原來這家人因為太窮,全家人只有一條破褲子,平時誰外出誰穿,今天他到地裡幹活穿了,幾個女人就只好都縮在土炕上的破被子裡……

2012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101年的國慶大會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行,主題是「站在歷史新起點,追求卓越新紀元」。今年適逢龍年,大會也安排象徵士、農、工、商、服務業的吉祥物龍寶寶,增加歡樂氣氛。大會圖騰以國慶紅色雙十圖案為底,蘊含鑲嵌金色「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及「中華民國」的101字體。中華民國國慶日,又稱雙十節、雙十國慶、辛亥革命紀念日等。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起義後的兩個月內,中國各地的革命行動陸續成功,最終成功推翻清朝,並於1912年元旦建立了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共和政體。

1949年後,特別是通過「文化大革命」,中國大陸系統摧毀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利用各種政治運動從肉體和精神上雙重消滅了社會的精神貴族:知識份子。然而慶幸的是,海峽對岸的臺灣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臺灣也一直被外界認為是世界上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的地方。信孚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長、中國名博信力建在看過臺灣之後,撰文讚臺灣對傳統文化的保留。文章稱,60多年來,臺灣與大陸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截然不同。1949年,兩岸分治。國學在大陸成了「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變成需要破除的對象,繼承了孔孟之道的人,也都變成應該被掃蕩的「牛鬼蛇神」。臺灣則剛好相反。國民黨一敗退到臺灣,就開始清除日本殖民主義的影響,致力於全面恢復中國傳統文化。文章感嘆,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對民族的忠誠卻顯示出天壤之別。民國給大陸留下了200萬知識份子,他們是信守「仁義禮智信」的民族精英。經歷了思想改造、反右、文化大革命等運動之後,這批知識份子從整體上被消滅,從此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士階層」不復存在。

炎、黃二帝被中華民族奉為始祖,他們同樣難逃厄運。文革期間,「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焚骨揚灰」,黃帝陵號稱「天下第一陵」,亦被永久性的毀滅。有資料統計說,曲阜「三孔」(孔府、孔廟、孔林)共計毀壞石碑千餘塊,搗毀文物六千餘件,焚燬書籍十萬餘冊,砍伐古代松柏五千餘株,盜掘陵墓二千餘座……

當大陸進行「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蔣介石卻在臺灣發起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親自擔任總會長,全力推動文化復興。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的使命,歷史地落在了臺灣。臺灣傳承了傳統文化的經典。1949年以來。臺灣學校一直延續「國文」的稱謂,使用沿用幾千年的繁體字。在小學階段,臺灣學校注重傳統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訓練,以國文、歷史和傳統文化課程為主。在高中階段,文科的必修課程有三種:《高中國文》、《國學概要》、《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前兩種是語文基礎知識,以及經史子集的基本介紹,《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則完全是「四書」內容。

2010年9月7日,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又通過了新的「國文科新課程」綱要,進一步加強了民族文化經典內容所佔的比重:高中三年文言文所佔比重由原來的40%、45%、50%提升至45%∼65%,篇數酌定30篇,文章皆出自《論語》、《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老子》、《詩經》、《春秋左氏傳》、《禮記》等經典,另外增補「國學常識」為選修課。到臺灣旅遊的大陸人總會留下一個印象,那就是:臺灣比中國大陸更像禮儀之邦。首先,遊客會被臺灣的地名吸引。如臺北市區從北往南排列著幾條主幹道,路名依次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此外還有「四維」、「八德」之類出自「四書五經」的路名(「四維」出自《管子》:「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在宋代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近代則指孫中山等提出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只有到了臺灣,大陸遊客才能體會到什麼是中華民族提倡的「溫良恭儉讓」。

臺灣保持著傳統的倫理秩序。臺灣的家庭關係很傳統。臺灣的媳婦是小媳婦,伺候孩子、洗衣做飯是分內的職責。臺灣繼承了傳統的宗教。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是儒釋道。除了儒釋道,很多道觀裡供奉的還包括地方神,比如媽祖和關公。

此外,臺灣淳樸的民風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應該歸功於其傳統教育。臺灣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固有道德」。當年國民黨為臺灣各級學校立下了「禮、義、廉、恥」的共同校訓,今天臺灣的中小學教育更加重視修身養德,「禮儀廉恥、溫良恭儉讓」已經成為臺灣人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東西。

臺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留相當程度傷要歸功於蔣介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和身體力行。蔣介石早在1933年第二期軍官訓練團的開學訓詞中,即預見性的說到共產主義毀掉中國人五千年來歷代聖哲所倡導的做人的道理,要讓中國人都變成一個不忠不孝、無禮無義的禽獸。蔣介石並稱:我們中國人五千年以來歷代聖哲和我們所講做人的道理有八個字,即所謂:「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必須這八個字統統完備,然後才能夠算是一個人,是一個完全的真正的中國人!

1973年蔣的演講:「中共必須面對另一強大挑戰,就是中華文化堅韌不屈的生命力。中華文化代表人文主義最高光輝,歷五千年而道益光,業益盛,即賴此一文化生命力為涵濡蘊蓄;此一源自人性,基於倫理的優美文化,構成了每個中國人精神深處無可改變的價值信仰。與共產主義崇尚仇恨暴力的邪惡本質絕不兼容。」蔣1974年說:「世界上絕對沒有任何民族自絕其歷史,自毀其文化,並不惜出死力以侮辱、誣蔑、反對其祖先的道德功業、文行忠信,而仍能厚顏無恥視息於天地之間者!今天毛所謂批孔揚秦,所謂敢於反潮流運動,就正是在向中華民族是非、善惡、忠姦、邪正的人倫基準挑戰!」……

今年「雙十節」,不禁使人再次想起鄧麗君的《中華民國頌》。

以柔美歌聲打動全球華人的鄧麗君,這首《中華民國頌》唱得卻非常有氣勢,非常堅毅。鄧麗君的另一首《梅花》則生動地展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困苦、傲雪迎風的偉大品格。1980年代初,鄧麗君的歌曲席捲中國大陸大江南北,出現了「白天學老鄧(鄧小平),晚上學小鄧(鄧麗君)」的奇特現象。鄧麗君的出現,溫暖了大陸中國人被「無產階級專政」奪去了愛的冰冷的心,重新點燃了人們對生活美好的嚮往,對甜蜜愛情的渴求。儘管後來鄧麗君被大陸解禁,但她的兩首歌卻長期被禁,那就是《梅花》和《中華民國頌》。這兩首歌代表了鄧麗君的真性情,溫柔甜美的容貌,掩藏不住她那正直剛毅、不與邪惡為伍的心。

現在,讓我們再次聆聽這首劉家昌詞/曲、鄧麗君演唱的《中華民國頌》:

青海的草原
一眼看不完
喜瑪拉雅山
峰峰相連到天邊
古聖和先賢
在這裡建家園
風吹雨打中
聳立五千年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經得起考驗
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千秋萬世
直到永遠……

現在,這首《中華民國頌》已經在中國大陸流傳開了。不過,在大陸官方的主導下,歌詞中的「中華民國」,已經改成了「中華民族」。這也讓人疑惑,是否官方已經認定:「中華民國」才代表了「中華民族」?!

来源:作者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