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個筐(組圖)
「XXXX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中國大陸這句話,形容對政治口號的濫用。比如,「精神文明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和諧社會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這樣一個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詞語的專利權歸鄧小平。1982年,鄧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用了這一提法,這個提法首次在《人民日報》出現[1]。這是鄧的改革口號,鄧的改革對象,是中國搞了三十多年的毛式社會主義。1982年,中共已廢除了毛建立的農村人民公社制度,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正全面推開。鄧小平要搞的,實際上是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但由於保守派的強大反抗,和他自己需要堅守的政治底線,他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的策略性術語。這個提法的要害在「中國特色」而非「社會主義」;「中國特色」是修飾語、限定語,方便鄧對「社會主義」進行有利改革的新定義、新詮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提法當時還沒有在胡耀邦的十二大政治報告中出現。隨著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改革藍圖的展開,它成為強勢話語。
從十二到到十七大,歷次黨代大會政治報告的大標題如下:
十二大:《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胡耀邦);
十三大:《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趙紫陽);
十四大:《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江澤民);
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江澤民);
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江澤民);
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胡錦濤)。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十三大到十七大,每一次黨代大會的政治報告都做了大篇闡述,在老百姓看來,這些如同唸經的官話,一個調子。但仔細閱讀,可以看出在具體表述上的變化。
十三大,在改革派與保守派激烈鬥爭的背景下,提出「我們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個表述後被簡稱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看似平衡,在當時語境下,佔優勢的卻是「改革開放」。
十四大在六四事件三年後召開。面對保守派復辟危險,鄧在六四後說,十三大報告一個字也不能動。十四大召開前的1992年春天,他視察南方,重啟經濟改革。江澤民在報告中特別強調了鄧的話:在把握「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問題上,在黨內特別是領導幹部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十五大,中國已確立市場經濟體制,並準備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江澤民再次強調主要防「左」,並提出,要「進一步明確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他的新闡述在「所有制」問題上有突破,主張建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和「四項基本原則」要求堅持的「社會主義道路」已相去甚遠。
十六大,江澤民未提主要防「左」。他總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條基本經驗,包括提到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和「四項基本原則」,重要的是,最後把所有經驗歸結到了「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他提出的「三個代表」。
到十七大,胡錦濤的表述又有新的變化。他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到十七大時, 這個筐裡裝的已不只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鄧小平理論」,還包括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和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國家的奮鬥目標,也從「富強民主文明」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2011年,胡錦濤在紀念中共成立90週年大會的講話延續了這樣的表述,2012年7月23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這種表述似乎顯示,鄧、江、胡將共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面旗幟。
[1] 這個提法最初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後逐漸簡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文涉及的詞語檢索,將兩者一併統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