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中的坦克車車隊(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中共當局為了鎮壓1989年學生運動,軍隊調動和投入的規模,遠遠超過了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也超過了1979年的中越邊境戰爭,堪與1950年代的韓戰媲美。就軍隊調動和投入的規模而言,這幾乎是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只是這場戰爭沒有武裝的對手,所謂的對手只是和平請願的學生和民眾,他們絕大多數人手無寸鐵,少數人手中的所謂「武器」,也僅僅只是石頭、磚塊、棍棒而已,根本無法與解放軍戒嚴部隊所擁有的步槍、衝鋒槍、機槍相抗衡,更不要說裝甲車、坦克了。
中共當局和鄧小平、楊尚昆等人確實也是完全按照戰爭時期的方式來行事的,從軍隊的調動到進軍路線的安排,從通信聯絡方式,到啟用部隊臨時代號,等等。
「六四」血腥鎮壓事件發生之初,人們只注意到陸軍第38集團軍、陸軍第27集團軍等部隊參與了血腥鎮壓行動,後來又發現空降兵第15軍等部隊也參與了。直到發現參與血腥鎮壓行動的部隊竟然包括了14個陸軍集團軍、1個空降兵軍,以及北京軍區炮兵第14師、北京衛戍區警衛第1師和警衛第3師、天津警備區坦克第1師、武裝警察部隊北京市總隊,不能不驚嘆這場鎮壓行動的規模。其實,時至今日人們所看到的還不是全貌,由鄧小平拍板決定、楊尚昆具體執行、中央軍委主導的「六四」血腥鎮壓行動,軍隊調動和投入的內幕尚未完全揭示,筆者雖然多年來一直在蒐集資料,但手頭的資料仍然極其有限,目前只能根據現有的資料做一些研究分析。
在中央軍委的主導下,解放軍的三大總部全力投入,基本的分工是,總參謀部負責解放軍戒嚴部隊的軍事行動,總政治部負責解放軍戒嚴部隊的政治動員和宣傳,總後勤部負責解放軍戒嚴部隊的後勤保障。
在當時解放軍的七個大軍區中,北京軍區、瀋陽軍區、濟南軍區和南京軍區奉命調動野戰軍主力部隊進京,北京軍區幾乎是傾巢而出,屬下的六個陸軍集團軍全部出動。其他三個大軍區(蘭州軍區、武漢軍區、廣州軍區)的部隊雖然沒有進京,但也奉命進入了戰備狀態,隨時準備投入。
當時北京軍區的司令員是周衣冰中將,政治委員是劉振華上將,副司令員是閻同茂中將、李來柱中將、齊連運少將和劉玉堤空軍中將,副政治委員是陳培民中將,參謀長是鄒玉琪少將,副參謀長是黃雲橋少將和瀋貽焱少將,政治部主任是張工少將,政治部副主任是劉存康少將和徐壽增少將,軍事檢察院檢察長是李輝少將,後勤部部長是徐效武少將,後勤部政治委員是江修惠少將,後勤部副部長是李文健少將和李中仁少將,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是黃繼述少將,後勤第6分部政治委員是閻福祥少將。
當時瀋陽軍區的司令員是劉精松中將,政治委員是宋克達中將,副司令員是朱敦法中將、石寶源少將和曹雙明空軍中將,副政治委員是李文卿中將,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是高克中將,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是王清濤少將(兼)和趙萬福少將,參謀長是李海波中將,副參謀長是楊國屏少將和楊永春少將,政治部主任是戴學江少將,政治部副主任是白文仲少將和蔡公傑少將,後勤部部長是王吉人少將,後勤部副部長是蘆光祖少將和唐作厚少將,後勤部參謀長是時根興少將,後勤第4分部政治委員是修希德少將。
當時濟南軍區的司令員是李九龍中將,政治委員是宋清渭中將,副司令員是固輝中將、張志堅少將、馬偉志中將、馬辛春海軍中將和林基貴空軍中將,副政治委員是曹芃生少將,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是徐春陽中將,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是孫凱少將,辦公室主任是郭文玕少將,參謀長是馬偉志中將(兼),副參謀長是楊希振少將和郝保慶少將,政治部主任是姜福堂少將,政治部副主任是蔡仁山少將和袁守芳少將,後勤部部長是張宗林少將,後勤部政治委員是劉國福少將,後勤部副部長是王傳武少將、何其祥少將和王寶書少將,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是王成山少將,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是張明山少將,後勤第9分部政治委員是趙孝起少將。
當時南京軍區的司令員是向守志上將,政治委員是傅奎清中將,副司令員是郭濤中將、王成斌中將、聶奎聚海軍中將和姜玉田空軍中將,副政治委員是史玉孝中將,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是張明中將,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是王永明少將(兼),參謀長是劉倫賢少將,副參謀長是鄭炳清少將,政治部主任是於永波中將,政治部副主任是王永明少將和洪家德少將,後勤部部長是王太嵐少將,後勤部政治委員是韋宇少將,後勤部副部長是趙振緒少將和劉禮貴少將。
為了統一指揮奉命進京的解放軍戒嚴部隊,在中央軍委的主導下設立瞭解放軍戒嚴部隊指揮部,由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劉華清擔任總指揮,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參謀長遲浩田和北京軍區司令員周衣冰擔任副總指揮。
奉中央軍委之命,北京軍區、濟南軍區、瀋陽軍區和南京軍區各自專門成立了以一位軍區副司令員和一位軍區副政治委員為首組成的戒嚴指揮部(組),隨同執行北京戒嚴任務的部隊進京,實施戰爭時期的所謂「靠前指揮」。目前蒐集到的資料顯示,北京軍區戒嚴指揮部(組)由軍區副司令員齊連運少將、軍區副政治委員陳培民中將、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劉存康少將、軍區訓練部王部長等人率領,濟南軍區戒嚴指揮部(組)由軍區副司令員固輝中將等人率領,瀋陽軍區戒嚴指揮部(組)由軍區副司令員朱敦法中將、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蘆光祖少將等人率領,南京軍區戒嚴指揮部(組)由軍區副司令員郭濤中將、軍區副政治委員史玉孝中將等人率領。
進京部隊的軍、師一級,也都按照戰爭時期的規定和慣例,設立了前進指揮部、基本指揮部和後方指揮部。
負責解放軍戒嚴部隊軍事行動的解放軍總參謀部,其屬下的各兵種、各部門全力動員。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兵部會同北京軍區和北京衛戍區的通信部門,負責解放軍戒嚴部隊的通信聯絡工作。李雲生少將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兵部部長。
解放軍總參謀部陸軍航空兵部負責解放軍戒嚴部隊的運輸交通,在北京市區地面交通受到學生和市民阻斷的情況下,動用軍用直升機為解放軍戒嚴部隊運送軍用裝備物資,解決緊急交通問題,空降兵第15軍副軍長左印生等解放軍戒嚴部隊的高級軍官到上級機關接受任務,來回都是乘坐軍用直升機。
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總局緊急為解放軍戒嚴部隊提供北京市區軍事地圖。1989年6月1日,測繪總局地圖供應辦公室正在值班的參謀梁策少校接到一個緊急電話:「我是戒嚴部隊前指(前進指揮部),我們奉命即將開進天安門廣場,一天後急需大比例尺北京市區及近郊圖。」按常規作業,這樣一張圖需要2個月時間,而眼下一天之內就要限期交付。測繪總局局長崔世芳少將表示:目前,我們的黨和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各個工序的測繪官兵都要聽從指揮,鼎力相助,盡力盡責,一拼到底!副局長孫秀文少將表示:解放軍戒嚴部隊從北京城的各個路口推進的目標是天安門廣場,我們就是不吃飯、不睡覺也要保質保量按時繪製出以天安門廣場為坐標中心的北京市區地圖及近郊地圖。副局長張振乾大校作了具體分工。
在測繪總局緊急工作會議上,與會的測量制印處處長俞兆祥、辦公室主任穆朝義、地圖供應處處長何水強、參謀鄭玉賢、董文俊、王小同、梁策等人紛紛提出見解,一種快速制印的決策終於形成:第一,分割法。把原來的一大幅北京市區圖中的4個平幅圖分割成18塊,可由18人同時分頭繪製。第二,取捨法。把地圖內諸如山區、丘陵等地貌舍去,突出諸如居民地、道路、橋樑等地物,以便於解放軍戒嚴部隊一目瞭然地從圖上找到快速挺進的路線。第三,減色法。將原有6種顏色的地圖內容合併為4種顏色,可由4色印刷機一次印成,減少一次套印,提高速度一倍。就這樣,6月2日清晨,地圖付印完畢,由第3圖庫助理員韓百民押運到解放軍戒嚴部隊指揮部。(註釋1)
解放軍總後勤部為了提高後勤保障的效率,打破慣例,越過大軍區一級,直接將軍用物資發放到各進京部隊。
為了加強保密,解放軍戒嚴部隊一律按照戰爭時期的規定,舍棄原來的部隊代號,臨時啟用新的部隊代號。臨時部隊代號的啟用,導致許多在開進中失散的官兵無法找到自己的部隊,因為就連負責通信聯絡的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臺、北京衛戍區通信臺的接線員,一時之間都無法弄清楚臨時部隊代號與原來部隊代號的對應關係。
在天安門廣場清場行動展開之前,解放軍戒嚴部隊指揮部特意成立了前進指揮部和清場指揮部。前進指揮部設立在西長安街上的軍事博物館。清場指揮部設立在緊鄰天安門廣場的人民大會堂,由解放軍戒嚴部隊指揮部副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周衣冰、北京軍區政治委員劉振華等人坐鎮指揮。
在北京戒嚴這場超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中,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唯一沒有參與的就是海軍。海軍並不是無兵可調,除了水面艦艇部隊和航空兵,當時擁有兩個海軍陸戰旅。海軍陸戰旅與空軍的空降兵第15軍一樣,屬於解放軍最精銳的特種部隊,平常輕易不會動用。問題是,既然連空降兵第15軍都已被調動,為什麼仍然不動用海軍陸戰旅?
有人說,海軍不被信任,所以沒有調動海軍部隊進京。曉沖在題為《「五.一九」戒嚴的幾件事》、刊登在香港《解放》月刊1989年10月號的文章中,引用了一位解放軍高級軍官對他親口所講的一段話:「當時海軍上層軍官一致反對戒嚴。而且海軍官兵文化層次高,見多識廣,不會盲從。當時楊尚昆他們認為海軍非常不穩,海軍總部被派去的陸軍看守,故有陸軍接管了海軍之說。」
曉沖的這個說法需要旁證,目前見不到有關海軍將領因為反對北京戒嚴而遭處理的資料。
當時海軍的司令員是張連忠海軍中將,政治委員是李耀文海軍上將,副司令員是李景海軍中將、張序三海軍中將、陳明山海軍中將和邢永寧海軍中將,副政治委員是魏金山海軍中將,司令部參謀長是張序三海軍中將(兼),副參謀長是石天定海軍少將、王祖堯海軍少將和張予三海軍少將,政治部主任是佟國榮海軍中將,政治部副主任是杜果海軍少將、周坤仁海軍少將和郝萬明海軍少將。
當時的空軍司令員是王海空軍上將,政治委員是朱光空軍中將。
(註釋1)參見《坐標中心,在天安門廣場》一文,作者:少校參謀梁策,見於《戒嚴一日》一書下集第17頁。
(原標題:六四:一場沒有武裝對手的戰爭)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