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棒胡蘿蔔恭迎希拉里(圖)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與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京會晤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羅德姆·克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週二晚間抵達北京。中國官方新聞媒體對希拉里的來訪給予了大量措辭異常尖銳的報導,稱美國是在干預地區性海域爭端。不過她隨即受到了中國外交部長的熱烈歡迎。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官方迎接方式,凸顯出中美之間複雜坎坷的關係。儘管在外交政策、貿易和人權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兩國都仍在試圖維持彼此間的關係。
「近幾年來,中美關係保持了穩定發展,」 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正式會晤與晚宴前對希拉里簡短而又肯定地說道,「並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在像希拉里這樣的高層互訪中,一定數量的溢美之詞和唇槍舌劍並不是新鮮事,但是本週二的中國官方媒體文章和社論,以及中國分析家的評論,卻包含了異常尖銳的攻擊,以及對希拉里個人的批評。
這種尖銳口吻源於中國在與該地區其他國家的海事糾紛中日益強硬的主權主張,它還反映了兩國許多人都有的一種感覺,那就是美中兩國陷入了一場鬥爭之中,雙方正在在這一地區乃至更廣泛的區域裡爭奪霸權。
「美國應該停止躲在本地區某些國家的背後,作為一個暗中攪局者去操控局勢,」一名外交政策專家在官方媒體新華社的一篇外交政策文章中寫道。這裡針對的明顯是美國國務院最近發表的一些聲明,這些聲明批評了中國在有爭議的南海島嶼上派駐軍隊的做法。
希拉里的這次訪問肯定不如上次那樣具有戲劇性。今年5月,中國的異見人士,盲人陳光誠逃脫了軟禁,並抵達美國大使館尋求庇護。這激怒了中國政府,並使美國陷入艱苦的談判,不過美國最終贏得了使陳光誠離開中國前往紐約的許可。
儘管上次事件帶來的緊張氣氛依然存在,而中國的領土主張又引發了新的緊張情緒,希拉里將在兩天內會見該國所有高層領導人,包括將在週三會見國家主席胡錦濤,及其繼任者習近平。她的隨行官員表示,希望可以像解決陳光誠事件一樣來解決南海方面的爭端。
「我們致力於與中國建立起合作夥伴關係,」希拉里週二晚間在北京表示,「這是我們實現亞太地區再平衡的一個關鍵方面。」
中國的一些機構與人士對歐巴馬政府對重新關注亞洲的政策頗有微詞,認為該政策的目的是遏制中國。中國非常關注美國在這一地區展開的行動,包括美國在澳大利亞和菲律賓增加軍事人員和軍用物資,美國及其在這一地區盟友也同樣關注中國在這片海域的野心。
「對於美國來說,南海並非領土爭端問題,」 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心伯表示,「這是一場戰略博弈。美國對中國海軍實力的增長有所擔憂。」
希拉里此次為期10天的亞洲6國之行的行程已經過半,她已一再聲明,美國對於南海島嶼的爭端問題不持任何立場,並在致力於為這些多國宣示主權的海域爭端尋求一條和平談判解決之道。
此前一天在印度尼西亞,對於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簡稱東盟)嘗試制定的一套避免爭端、確立長期解決方案的行為準則的努力,她表示了支持。東盟包括菲律賓、文萊和越南這些在爭端中宣示了領海主權的國家。
中國外交部也已在過去兩天中多次明確表示,只有直接捲入南海領土爭端的國家有權參與探討解決方案的過程,這明顯是對美國的公開回絕。
中國最近的外交策略甚至使得該地區沒有直接捲入爭端的國家都感到擔憂,這包括印度、新加坡和印尼。他們指出,中國曾抵制了今年7月份柬埔寨東盟峰會上的一份外交公報,這份公報呼籲各方合作而不是對抗。
「中國明顯在向東盟國家施壓,這已經破壞了中國20年來的‘魅力外交’。」一名亞洲國家的外交官按照慣例以匿名方式做出以上表示。
「如果東盟被分裂了,」這名外交官說,「這將最終引發反彈並傷害中國的利益,因為這很可能會促成中國最害怕的結果,美國會出面遏制中國,而焦慮的小國會自然而然地聚集到美國周圍以尋求平衡。」
作為國務卿,希拉里曾多次訪問中國,這裡的人士通常認為,她比其他美國官員更有敵意,包括歐巴馬的國家安全顧問托馬斯·E·多尼倫(Thomas E. Donilon)。在多尼倫今年7月訪華時,中國官方新聞媒體表現出了更加歡迎的態度。
相比之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在本週二的一篇評論文章則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希拉里的反感。美國大使館翻譯了這篇文章,該評論稱,「很多中國人不喜歡希拉里,她個人給中國公眾帶來的反感和警惕未必是美國外交利益所不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