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革中的幹部子女入伍看文革時的腐敗
一些挺毛的人說的最多的一個理由就是,毛時代沒有腐敗。事實是這樣嗎?根本不是。毛時代社會已經非常腐敗了。那時的腐敗表現為當權者利用各種權利開後門,想辦事的人想盡辦法走後門。走後門之風到了文革期間越演越烈。
文革是以反修防修,防止資本主義復辟,保證紅色江山永不變色,作為理論旗幟的。但是隨著文革的深入,特別是林彪叛逃以後,社會不公現象卻越來越甚。表現為「走後門」的不正之風已經瀰漫、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說文革前平穩有序的狀況,各級官員按行政級別的待遇,完全保障了他們的利益而不必違規,而到文革初期時該利益集團的崩潰,只能靠仍在權力位置的殘存者自救。加上文革中後期官復原職的人們為了彌補自己的損失使「走後門」更加嚴重。在這裡我們必須正視的是一些老幹部在社會風氣的非正常變化中起了不好的作用。這其中可能既有制度的缺陷問題,又有一個老幹部認為在文革前期受衝擊後需要補償自己及子女的心理問題。一言以蔽之就是文革的衝擊未能使老同志覺悟提高反使革命意志衰退。
文革中期為了躲避上山下鄉,官僚集團的子女大多數招工、當兵、上大學,如:福州軍區就安排了200多名幹部子女。又如:湖北省軍區幹部子女59人,其中56人參軍、1人進工廠、2人上大學。沒有1人下鄉。1973年6月國務院召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上披露:「中央機關,各省市領導機關的高級幹部子女,下鄉的寥寥無幾,至今仍留在農村的為數更少。」風氣不正產生巨大的示範效應。一時間,參軍、入學、招工、病退回城要「走後門」,連看電影,買自行車、獲得配給的緊俏商品也要「走後門」。
「走後門」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工農兵大學生。1970年大學重新招生,因為沒有考試,大多數的工農兵學員是初中甚至還不到初中程度,走後門成風。這在1970年招收第一批學員時就普遍存在,到1971年已經成為嚴重問題。最有力的證據就是1972年5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杜絕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中「走後門」現象的通知》:目前,高等學校1972年春季招生工作正在進行,遵照毛主席關於「從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的指示,自1970年招生試點以來,招生工作的主流是好的。當前值得認真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各地招生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走後門」現象,有些地區和單位情況比較嚴重。有少數幹部利用職權,違反規定,採取私留名額,內定名單,指名選送,授意錄取,甚至用請客送禮,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將自己、親屬和老上級的子女送進高等學校。有些招生主管部門和負責招生的幹部,不按黨的原則辦事,講私人交情,私送名額,或強令招生人員違章接收不夠條件的人入學。這是「走後門」不正之風,要對有關幹部嚴肅處理,也要把學生退回去。
72年的《「走後門」現象的通知》並沒有產生實質的作用。相反,毛澤東為了安撫老幹部、穩定政局,於2月15日寫下批示「開後門來的也有好人,從前門來的也有壞人」。並說:「批林、批孔,又夾著走後門,有可能沖淡批林批孔。」2月20日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的意見發出通知,把「走後門」問題放在運動後期解決。實際上是不了了之,中央通知下發後,從74年3月份批走後門的活動戛然而止。
朱元璋懲治腐敗,誅殺六萬貪官,採用剝皮凌遲等極其殘暴的手段,依然沒有制止住腐敗現象。毛澤東懲治腐敗,僅僅殺了劉青山,張子善,沒有完善透明的制度,就想根絕腐敗,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毛從政治需要出發,制止了反腐敗的運動。為什麼有人認為毛時代沒有腐敗?答案是由於當時信息沒有現在這樣發達,政府慣於捂蓋子,報喜不報憂,社會很多負面的東西很少報導,即使報導,也是從正面來說功績,給人產生的一種錯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