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的麵條文化(圖)

 2012-08-10 13: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圖片來源 : 網路)

在眾多中國食品中,有不少傳統的麵食品已列入世界飲食文化的行列,如餃子、包子、麵條等,其中麵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世界的飲食文化中,幾乎處處都能見到麵條的蹤跡。在義大利,每人每年消費麵條大約三十公斤,被稱為「通心粉」的意式美食,正是當年馬可波羅游中國回到義大利時介紹給當地的老百姓,並成了義大利的品牌食品的。日本的麵條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在日本也叫「拉麵」,顯然是由漢語譯音過來的。印度尼西亞人管麵條叫「mi」,是從閩南語「面」借譯過來的,印度尼西亞有一種著名的叫「梭多面」,它實際上是一種牛肉(或雞肉)湯麵再摻上印度尼西亞特有的甜醬油、白醋及辣醬的小吃,吃起來又甜又酸又辣,相當惹味。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麵條的老家就在中國,遠在漢代就出現了類似今天中國北方人常吃的「面片兒」。由於麵條要在熱湯裡煮一煮,因此人們稱它為「湯餅」。到了南北朝,人們吃的麵條的種類也多了起來。在《齊民要術》一古書中就提到麵條的不同吃法和叫法:「水引」、「博飩」等。所謂「水引」是將與筷子大小相同的麵條放進熱水煮熟來吃,而「博飩」則今天人們吃的「片兒湯」。到了隋唐五代,麵條的吃法更加五花八門了,如過水的冷面;韌度很強,被人謔稱可以當繫鞋帶的麵條。在宋、元兩個朝代,人們吃麵條的花樣更多了,這時還發明瞭可以貯藏一段時間的干挂面,而在南宋的臨安(今杭州)更可在市面上吃到牛羊肉的滷麵。

麵條在人們喜慶宴席上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民間的食俗更是如此。過年是咱們中華民族最重要、也最隆重的節日,一到過年的除夕,固然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餃子,然而山西、陝西許多農村則在除夕晚上家家?出又長又寬的麵條圖個「長長久久」的吉利,而京津一帶的老百姓則在農曆年初二「龍抬頭」那一天,全家圍在一桌吃麵條而未能免俗。麵條在人生的禮儀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山西一些地區,婚後第三日,新人雙雙回家時,岳母照理以面相待,祝願兩口子日後拴在一起,和和美美過日子。在祝壽宴和彌月宴上,象徵「長壽」的麵條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餚。

麵條作為中國北方居民的主食,從餐廳到一般平民百姓,製作麵條方法及吃法的花樣之繁多,堪稱世界一流。我們通常稱之為拉麵的,也叫抻面,北方的家庭主婦一般都懂得抻面的方法,而蘭州一帶在和面時,就會摻上稀鹽水和蘭州特有的蓬灰鹼,令麵條吃起來筋道又韌軟。在北方的農村人們吃麵條又是另一番景象,大部分農村家庭都備有?面的工具。架放鍋上的?床子,是一根木頭上挖個圓坑,坑底釘一塊扎滿小眼兒的銅板,將麵團一壓,麵條便從小眼兒擠出來。

客家人擀麵條手法更是一絕,用大圓木杈入牆洞,以全身的壓力將麵團壓成薄片,以特殊的大刀切成細麵條,吃時配上蔥花、豬熟油、魚露和胡椒,這就是客家人有名的醃面了。

来源:中國文化新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