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代團城:位處暴雨中心無一積水(圖)
近600年集雨排水工程仍在「服役」,61年最強雨團城無積水
昨天,京城遭遇了61年來最大的暴雨,造成局地積水成了「汪洋」。但今天上午,記者獲悉,身處暴雨中心的北海團城卻無一例積水報告。
無論下多麼大的雨,在這個城池上,都會雨過地皮濕,很快就滲流得一乾二淨,地面只略顯潮濕,而秘密就在地面鋪設的青磚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團城「服役」。
沒有排水明溝團城雨過卻不留痕
團城坐落在北海公園南門的西側,圓形的城牆高高聳立,將團城圍得像鐵桶一樣嚴嚴實實。
北京大多數古建築,如故宮、天壇、正陽門、鐘鼓樓等,為了保證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樣的泄水口。而在團城高於地面4.6米,周長只有276米的城牆外卻找不到一個泄水口,地面也沒有排水明溝。但無論雨下得多麼大,在團城上只是雨過地皮濕不會產生徑流。
「暗」藏玄機青磚和涵洞「聯手」排水
2001年,團城裡的古樹「白袍將軍」生病,專家為其診治找病根時,偶然發現了這套古代先進的排水系統。專家通過實驗發現,在團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達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上也不會形成徑流。
據悉,團城上的青磚造型很特別,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時具有很強的吸水性,每塊磚就像一個微型水庫一樣。下雨天,雨水會通過青磚和縫隙流入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連續降雨時,多餘的雨水便會借北高南低的走勢流入到石質的水眼中。
團城上有十一個這樣的水眼分布在古樹周圍,並且每個水眼的下部都有一個豎井,豎井與豎井之間有涵洞相連。涵洞高度在80厘米-150厘米之間,同樣是用青磚建成的。多餘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後儲存起來,形成一條地下「暗河」。
水眼除了有滲水及排水功能外,還可降低樹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適宜樹木生長。同時涵洞與水眼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通風系統,為城內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氣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