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有軼聞一則: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老舍有意續寫著名話劇《茶館》,自然是歌頌體的主旋律。然而,有明白人提醒老舍,茶館裡那塊畫龍點睛的牌子——「莫談國事」,該怎麼處理?經歷了「百花齊放」到「引蛇出洞」的急轉,這還真是個難題。掛著對不起組織,不挂對不起良心,最後只好作罷。
中國人這百餘年過得挺累,飯從口入一直是個問題,禍從口出也不容小覷。直到今天,進口的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出口的問題卻還是有點……那個啥。「莫談國事」固然不怎麼好意思提起了,「忌口」與禁言時時還在冒頭。而且,披上了「法治」的皮子,彷彿更理直氣壯的樣子。
比如,近日媒體報導我國可能禁止環保自測,根據是《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第八十一條規定,「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公開涉及環境質量的環境監測信息。」媒體說禁止自測顯然是誤讀了,這條的要害其實是禁止公開。雖然到不了莫談國事的程度,卻有些禁止談天的意思了。走大街上說一句「今天的污染很嚴重啊」,好像涉嫌違法了。我覺得挺滑稽。
我不知道民間公開環境監測信息為何如此可怕,竟然要一禁了之。而且,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如何禁止這類信息發布呢?國內有各路微博、大大小小論壇,就算用花大錢、鋪人海的高成本控制住了。海外呢?幹掉推特?佔領FACEBOOK?明白人都知道,如此禁令無非是鴕鳥鑽沙式的自欺欺人。出門撞牆,關門耍橫,其實是政府對自身公信力缺乏信心的極致表現。
這樣一個信息時代,任何組織的公信力是建諸於信息真實度的競爭之上的。在這種競爭中,政府是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的。誠如專家所言「畢竟他們(民間環保)的儀器價格都相對便宜,質量認證和業務准入缺失,性能和精確度有侷限性。」中國沒有什麼單位、個人可以和政府比財力,儀器自然可以比誰都貴。至於准入、認證,那本來就是政府的印把子決定的。政府佔盡優勢、領跑三圈後,還要禁止其他選手參賽,這得多大不自卑才能幹得出來?
可見,政府公信力崩潰已經進入重症監護階段。這和儀器是否昂貴無關,更不是准入和認證的問題。而是多年來對環境問題的隱瞞、掩飾,文過飾非,凝聚成了頒布禁令的真正動力。
中國社會存在兩種話語、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主旋律的、演繹式的,「代表全國人民……」掛在嘴上作為邏輯演繹的起點,按照統一思想的路子走下去,自然樣樣包辦、容不得雜音。另一種則是民間的、歸納法的,官方公布的環境監測數據長期和民眾普遍感受背離,自然疑竇叢生。這裡沒有什麼「代表全國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大道理可講。你公布出來樣樣都好,實際情況卻是「癌症村「的慘狀、藍綠色的太湖、渾濁的空氣……,要人家如何信你呢?空氣監測為例,美國大使館公布PM2.5之後,公眾才知道有這麼個要命的數據。此前,我們的環保部門在幹什麼呢?那麼多「空氣質量良」、「空氣質量優」從何而來?
還有更糟糕的,污染事件已經爆發,官方環保部門不僅不能提供準確的佐證,還要幫忙矇混——「三桶油」的大小事故,哪次沒看到各級環保部門保出面「擺平」?各種重污染項目的上馬、為禍,環保部門的作為在哪裡?事前的環評如何通過的?事後的追責怎樣進行的?本該價值中立的技術部門變成了信口雌黃的維穩部門,談何公信力建設呢?公信力被權力扭曲得千瘡百孔,直到「狼來了」的程度,再來關門耍狠、自欺欺人地禁止其他單位、個人「公開涉及環境質量的環境監測信息」——這是維護公信力,還是維護「公騙力」啊?
難道排除了其他信息源,官方的環境監測信息就會更準確?我們的環保部門就會更有作為?歸根結底,要贏得公眾的信任不是靠排除信息競爭的對手,而是靠自身發布信息的誠實守信。這樣的道理是再淺顯不過的了。如果今天環保部門確有「難處」,確實做不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也就罷了。看看政府排名與實際作為,我們都知道環保部門入不得廳堂、上不了大席。說是花瓶也抬舉。中國人是很善解人意、為人紓困的,養活無數混吃等死的「有關部門」也能泰然處之,多養一個吃環保的部門也無妨吧。但是,混吃等死還不夠,竟要堵民之口、搞什麼「禁止發布」,也忒不厚道了。
我想,「莫談國事」的老牌子還沒掛出來之前,「禁止談天」也請作罷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