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逐鹿的由來(圖)

中原逐鹿」也作「逐鹿中原」,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漢書·蒯通傳》也有類似記載。

蒯通,範陽(今河北定興固城鎮)人。原名徹,史學家為避漢武帝劉徹諱,將其更名通。蒯足智多謀,胸懷經天之志,在歸附韓信後,曾勸韓另立門戶,與項、劉三分天下,但韓沒有採納。不久,韓因與人密謀叛劉,被呂后誘殺。劉邦得知此案與蒯通有涉,即下令拘捕之,並要煮死他。蒯大呼冤枉,對劉說:「秦朝失去天下(秦失其鹿),天下豪傑欲爭奪之(天下共逐之),誰都想幹一番似你所幹的事業。這樣的人太多了,你能把他們殺絕嗎?」漢王聞之有理,於是赦免了他。

應該說,蒯通的這番言論是頗有道理的,秦末漢初,項羽、劉邦爭霸天下。當時,項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漢王定都南鄭(今陝西漢中),但雙方爭奪的重點,則是鄭州地區。鄭州本是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在長達兩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中,尤其三大極具影響的戰鬥,均發生在京(滎陽)索(水)之間。

公元前205年5月,雙方為爭奪著名的「敖倉」之粟,項圍劉於滎陽,紀信裝扮漢王,才使劉邦得以逃脫。一年後(公元前204年),劉邦乘項羽東擊之隙,出兵廣武,項羽回師反擊,雙方對峙數月,後劉敗而西撤。第三次因項羽部將失去成皋,劉軍再次出兵廣武。此時,因長期征戰,雙方早已「龍疲虎倦」,不堪重負,劉邦只好於公元前203年9月,派陸賈至項羽處,請求議和,但未果。後又遣侯公進行遊說,雙方才達成停火協議。正如《史記·項羽本紀》所說:「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以東者為楚。」這樣看來,項、劉兩軍逐鹿中原,中分天下,其爭鬥的中心,就是鄭州市滎陽。

後世將「中原逐鹿」喻為群雄競起,爭奪天下。所以唐代有名的諫議大夫魏徵,在所作《述懷》一詩中,才有「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戍軒。縱橫計不成,慷慨志猶存……」之詠嘆。可見到了唐代,「中原逐鹿」這一成語,已經廣為使用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