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憂鬱症 沒事多走路

您是憂鬱症的患者嗎?是否常覺得情緒低落?腦中總是胡思亂想,做任何事容易恍神呢?若答案屬「是」,不妨參考以下兩篇國外新近發表的論文。

第一份報告刊登在《心理健康與身體運動》期刊,研究主持人是英國斯特林(Stirling)大學護理學院的RomaRobertson博士,其搜索11個國際醫學資料庫,找出超過14,000份文獻進行整合分析,目的在確認散步對憂鬱症的療效。

結果發現,雖然每份文獻中的散步方式(如用跑步機走或戶外實地走)、型態(如參與社團或獨自進行)、速度、持續時間、頻率等都不同,但對於輕度至中度憂鬱症的人,相較沒有規律散步習慣者,常走路的人確實病情進步較多。

第二份報告刊登在《情感性疾患》期刊,研究主持人是加拿大羅曼特(Rotman)研究中心的MarcBerman博士,其針對20位平均年齡26歲且有憂鬱症的民眾進行實驗,目的在探討病情的改善是否會因散步地點不同而有所差異。

一開始,所有個案均接受心智功能與精神狀態的評估,並被要求回想以往不愉快的經驗。接著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是在公園散步,另一組則是在市區散步,時間都是1小時。此外,為避免未依規劃好的路線行走,每個人手腕都佩帶GPS以便監控。

7天後,原班人馬又重複相同的流程,只是更動路線。

統計顯示,兩組受試者的心情都有好轉,正向情緒(如快樂、滿足、放鬆等)皆變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園散步者的注意力與工作記憶能力增加的幅度,比在市區散步者還高出約16%。

研究者說,會有這樣的差異或許可用「注意力恢復理論」來解釋,在熱鬧的市區走路,由於外界的刺激複雜,諸多干擾會令人分心,大腦要維持專注需耗損許多能量。而在自然環境下散步,因感官接觸的事物較為單純、和諧與寧靜,反而有恢復疲勞、修補腦力的作用。

雖然散步無法取代服藥與心理治療,但卻有良好的輔助效果。建議患有憂鬱症的病友們平時養成散步的習慣,且盡量去有花草樹木的公園、學校或美術館等場所,相信對症狀的緩解應有所幫助。

本文留言

作者柯俊銘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