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輩人常對我說,當年他們都在煤油燈下看書、學習,幾乎很少有人近視,怎麼現在電燈這麼亮,卻有這麼多年輕人近視啊。這問題我當然答不上來,曾有一同學少年時痴迷於武俠小說,坐臥行住……成天捧了書在看,可直到現在眼睛還是賊亮賊亮的;而我那小妹根本不愛看書看電視,眼鏡片卻像油瓶底那樣逐年加厚。但愛好簡樸生活的我一直很懷念少時在古鎮生活時的氛圍,懷念那過節時的氣氛,懷念那記憶中的一荳油燈,認為那簡單恬然才是傳統文化底蘊的體現,大家都活的明白從容。
老輩人相繼逝去,閑暇時我常在室內燃起幾炷香,讓那古樸的氛圍再度充溢滿我的書房,但在燈光通明的晚上,我卻時常在想,如果室內再僅有一盞油燈,大家圍著看書、聊天,那該是多麼有興味啊。
於是上網一找,郵購來幾個蓮花玻璃燈盞,酥油、燈芯之類的物件,將酥油加溫熔化後注入燈盞,立上燈芯,小油燈便做成了,可以在節日時禮佛用。我又把從海邊拾來的幾個大海螺找出來,找出一個較有古韻的樣式,配上底座,和孩子一道動手,也把它做成一個古樸的燈盞。
於是晚上我們就熄了電燈,燃起海螺油盞,圍燈夜話,我給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上代的家譜、古時的文化……我發覺今天他們沒有了電視,聽的特別專心,專注虔誠聆聽的樣子很可愛……一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我撥了撥燈芯,要添點油了。故事剛好講完,九點多,就讓他們上床睡覺了。一晌安眠,第二天他們早起,都說昨晚圍燈聊天的感受很好,睡眠足,精力充沛,以後還要多玩「油燈遊戲」。
當然在快節奏多事務的今天,人們都離不開電腦,油燈也不可能天天點,至多就是一種懷舊的體味吧,讓自己在浮世的喧囂之中能常找回些傳統文化的氛圍感受,彼時心安寧,剎那間彷彿時空都消融,凝視燭火時,於定中與那亙古以來的歷史記憶相融通,這不是生命的莫大喜悅麼。而回到電視前的孩子,又開始變的任性浮躁了。
我似乎體味到了為何古人要在一年中給後人設定了許多節日、紀念日,那就是為了讓大家記住歷史,讓後人在傳統習俗中體會喜悅,找回真性,在這虔誠的心境中再度與傳統文化的根相融通,保持住心底那份與生俱來的真與善,代代流傳。
點擊與作者交流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