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擂茶奇趣談(圖)
在祖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湛的茶文化藝苑中,贛南、閩西、粵東、湘中、湘南、川北、臺灣、香港等地的客家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其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自古聞名遐爾。
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即請喝擂茶。
客家擂茶製作工具——擂茶三寶
客家人制擂茶,以婦女見長。其擂茶有一套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厘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製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製成的約85厘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製作擂茶,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衝入沸水,適當攪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於一體的擂茶了。品嚐擂茶時,茶桌上蕩溢出一片誘人的清香,一口試飲,口舌生津,滿腔留香;二口深飲,神氣仙人,通體舒暢。
製作客家擂茶是要科學合理的配料。這除了要用好茶、芝麻為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隨時令變換。春夏濕熱,可採用嫩的艾葉、薄荷葉、天胡荽;秋日風燥,可選用金盞菊花或白菊花、金銀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還可按人們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種多樣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陳、白芍、甘草,為「清熱擂茶」;加魚腥草、霍香、陳皮,為「防暑擂茶」。
經醫學驗證,擂茶對常年生活在大山長谷瘴氣較重的客家人,有一種獨到的驅邪健身功效。君不見客家老翁老嫗,精神健旺,少病少痛,這不能說不是得益於常飲客家擂茶。客家人每當勞作回來,一進客門,就要先飲一碗擂茶,再說進食解飢腸事。客家人又常用糯米做糍粑,或用大米做米果(粑粑)當點心。故有俗諺說:「喝擂茶,吃粑粑,壯身體,樂哈哈。」以致說這奇特的客家擂茶是「藥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飲料」。
客家擂茶還有歷史典故呢。相傳三國時,劉備領兵駐紮江南,時正酷暑,將士們不服水土,一個個又吐又瀉,軍營皆成了病房。這可急煞了劉備,到處求醫尋藥及不濟事。有客家老婆婆聞如此事,大發善心,走家串戶動員眾客家鄉親動用「擂茶三寶」,製成大量擂茶,使劉備的將士們飲後病情大減。客家擂茶從此更是盛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