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新一輪刺激讓中國陷入日式蕭條
據媒體報導,在5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央提出11條舉措確保穩增長,更有消息人士透露下階段財政、貨幣、產業等三大政策將陸續有新一輪具體政策出臺,此舉意味著新一輪經濟刺激號角已經吹響。那麼,政府的經濟刺激措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我在《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一書中就指出,敢不敢問自己:中國經濟究竟在靠什麼增長?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冰冷的現實,那就是無論是出口還是內需其實都是「浮雲」,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只靠一種方式,就是近乎瘋狂的固定資產投資。而新一輪經濟刺激很可能讓中國陷入日本式大蕭條。
就拿上海來說吧。上海經濟發展的快得不得了,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了,而且是遠東超級大都市。2008年、2009年上海經濟總量先後超過了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現在看來超過東京、紐約也是指日可待了。從統計數據來看,「十一五」期間,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從9247.66億元提高到16872.4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1%。也就是說,這五年的GDP加在一起有差不多6萬億元。那大家曉不曉得這裡面有多少是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2.3萬億元。什麼概念呢?就是說除去崇明縣,上海砸在每平方公里上的投資竟然超過了4.6億多元!在上海市政府經濟形勢分析會上,他們自己也坦言:「依靠大規模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不可持續。」
什麼叫不可持續?不過是和「負增長」一樣的委婉說法,真相就是在全面下滑。2011年1—11月份,上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350.5億元,比2010年同期下降0.9%,其中5月份比2010年同期下降5.7%。不僅上海如此,我這裡還有全國的數據。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環比下降0.19%;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2011年1—11月份,全國公路水路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下降了7.8個百分點。
從鐵道部到地方政府,中國經濟已經深陷債務危機。鐵道部其實就是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縮影。我在2011年的春節就發布了鐵道部的財務預警!當時的鐵道部還在「大躍進」的狂歡之中,沒有人聽,他們不但找我麻煩,找我節目的麻煩,還鄭重其事地開新聞發布會反駁我,說什麼資產負債率不高,財務還很健康,和我這個財務專家叫板。結果不到一年,在資本市場發債受挫,沒辦法只好「作弊」,在財政部碰了一鼻子灰以後,竟然故意曲解發改委的文件,創造出「政府支持債券」這麼個新名詞,硬把它說成是有中央財政支持來忽悠資本市場。
媒體報導說「鐵道部向國家求援8000億元,希望財政支持4000億元,同時發債4000億元,以使鐵路建設順利推進」。鐵道部公開回應說這個報導純屬謠言。那到底是不是謠言呢?從財務報告上看,36家與高鐵相關的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合計是2491億元。
何以至此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給你一筆資金來做投資,你會怎麼投?我想就算你沒讀過MBA,你也懂得手裡要留有週轉資金,分期開發,保障一期竣工以後能收回現金了,再投下一期項目。你一定不會把所有的錢用來同時開工十幾個項目,到後來沒錢了再到處去借。
但是,我們的鐵道部也好,地方政府也罷,都比你有創意,他們的習慣就是把所有資金加貸款一股腦全砸進去。2008年國家的4萬億投資計畫中,計畫投資到鐵路上的大概是1.2萬億。結果,鐵道部一口氣投進去2.4萬億,全國4.1萬公里鐵路一起上馬;一口氣開工建設1.6萬公里高鐵,砸進去1.6萬億;同時又開工建設雙線電氣化鐵路2.5萬公里,至少又砸進去7500億元。所有的錢全砸進去了,沒錢了怎麼辦?等國家撥款,向銀行借債。
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就是一旦國家投入減少,很多在建項目立馬陷入困境。2011年6月份的時候,國家開始重新思考鐵路規劃,決定放慢速度,削減對鐵路的投資。這裡我得為政府辟個謠,政府可不是在溫州動車事故之後,而是在那之前就已經考慮修改計畫了。早回應我的預警多好,沒準兒鐵道部還能「軟著陸」。結果是:國內多條鐵路面臨資金短缺被迫停工,停工項目佔到所有鐵路項目的90%以上。
鐵道部搞「大躍進」的是高鐵建設,那麼地方政府在搞什麼呢?公路、機場和交通樞紐。讓人擔心的是,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比鐵道部來得還猛烈。大家不要閑著沒事兒看歐洲和美國的熱鬧了,因為我們「中國版」的債務危機早已經爆發了。雲南省的融資平臺發生了嚴重的債務危機,這不是一連串個別的危機,而是一連串具有連鎖反應的債務危機,雲南發生危機的同時,全國各地的債務融資平臺都發出了警報。首先是雲南公路千億貸款已經發生技術性違約,經過雲南省政府和四大國有銀行的緊急磋商與協調,才避免了危機的爆發。之後,雲南省政府自己悄悄搞重組,不幸的是重組中導致發行的債券又險些發生違約,這些債券包括「10雲投債」和「11雲南鐵投債」等企業債和短期融資券兩個品種的7只債券。而雲南省政府早在2011年4月26日召開常務會議時就決定組建雲能投了,可是3個月後才披露這個信息。
各位還記得日本當年經濟發燒的時候是什麼狀況嗎?我告訴你,和我們今天差不多。但是日本沒有搞所謂的電動車,也沒有一邊拆高爐一邊建高爐,一邊修電廠一邊炸電廠。我們都曉得日本陷入「失去的三十年」,其導火索之一就是1987年美國股災,導致大量資金逃逸。當時日本經濟從表面上看非常好,持續51個月GDP連續增長,日經指數在1989年達到頂峰。但是地價和股價泡沫越吹越大,最終在1992年破滅,日本經濟開始陷入長期的蕭條。日本人還不好意思承認自己的蕭條,他們對此起個名叫什麼呢?「平成不況」,其實就是經濟衰退的意思。遺憾的是,到現在日本還處在「平成不況」之中。
從1990年開始日本GDP大幅下跌。那麼,當時日本政府是怎麼挽救經濟的呢?他們採取的方法就是靠大規模財政支出和降低利率來不停地刺激經濟。前前後後共實行了9次大規模的刺激對策,其中有7次規模高達10萬億至18萬億日元,總規模高達136萬億日元,接近GDP的三分之一。再貼現率從1991年7月到1993年9月,連續7次下調,從6%一直降到1.75%。到1995年日本稍微緩過氣來,但是刺激政策並沒有停止,再貼現率當年又兩次下調,一直降到了0.5%。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日本又接二連三地開始刺激。1998年日本政府兩次實行綜合經濟對策,共動用了40.6萬億日元的公共資金,但是當年,日本企業破產18988家,創歷史之最。之後,日本政府又開始大規模減稅,調整土地、雇佣和中小企業方方面面的政策。
結果,日本政府刺激一次,經濟就出現短暫復甦,但是退出刺激就下滑。長期來看,公共債務支出讓日本政府財政狀況日益惡化。事實證明,採取這種「注射強心劑」的辦法,並沒有讓日本經濟真正好轉。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實際GDP增長率只有1.1%。同時,因為大規模的刺激政策,導致日本的財政赤位元組節攀升,長期債務在GDP中的比重從1992年的51%增長到2002年的136%,後來竟然超過了200%!如此沈重的財政債務是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的。
按照2009年的數據計算,日本的政府債務幾乎已經無法償還。2009年日本GDP約為480萬億日元,經濟增長率按照2%計算,每年最多增加10萬億日元,扣除社會保險和租稅負擔,按照25%—30%計算,每年增加稅收不過2.5萬億到3萬億日元。如果扣除經濟增長和長期利息變動相抵的部分,償還目前的880萬億日元債務需要300多年!
我講了這麼多日本的問題,目的是想說我們就別再盜用凱恩斯主義了,凱恩斯要是知道他的理論如此貽害後人,可能都會把自己的著作付之一炬。日本這失去的30年告訴我們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財政刺激、低利率、政府舉債投資,統統無效。恰恰是因為這麼瞎搞,經濟底子會越來越虛,距離走出蕭條也越發遙遠。
最後我再總結一下。透過我的分析,各位應該能清楚地看到中國經濟的大格局——出口不行了,內需沒起色,投資沒錢了。首先,出口難以為繼,貿易順差迅速下降,甚至偶爾會出現逆差,傳統的出口產業,如IT產品、機電產品乃至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都因為外部需求不振、內部成本高企而陷入蕭條。其次,內需毫無起色,一些行業在滯脹之下,成本上漲的幅度遠遠高於銷售上漲的幅度,所以銷量在增,利潤在降。當然,客觀地講,出口和內需一直也不是GDP的主力,我們真正的主力一直都是投資,而且是政府領投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當然還有工業投資,但是大部分工業投資也都是圍著基建而不是民生內需轉的。之前,我們投資用的錢是從哪裡來的?都來自我們老百姓。因為老百姓不敢消費,所以把錢都存到銀行裡去了。而這些錢經銀行之手被轉給了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這些人花起錢來大手大腳,搞起項目不是「大躍進」就是「放衛星」,一口氣投完改革開放30多年積累的家底。等大家發現都沒米下鍋了,才看到遍地都是半拉子工程。4萬億拉動起來的行業基本都被打入谷底。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經濟週期不比季節週期。對於季節週期,冬天來了,春天就不遠了。可是經濟寒冬之後,卻可能又進入另一個冰河世紀。如今的大蕭條,正是過去幾年「大躍進」所要付出的代價。如果我們還指望靠這條老路走出危機,最後只會陷入日本式三十年蕭條。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