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了鄭國人小聰明的兩則成語

 

春秋時期的鄭國(都城在今新鄭市)不算大,也不算強,但鄭國人的智商並不低,他們尤其善於應對那些突發的複雜事件,曾多次化險為夷。「鄭昭宋聾」就是當時楚國人申舟誇讚聰明智慧的鄭國人而原創的成語。這個典故源自楚國的一次外交活動。

公元前595年秋天,霸主楚莊王為了考驗宋國、鄭國的忠誠度,派遣大使申舟去齊國訪問。去齊國必須經過宋國,楚莊王卻交代申舟:「不用跟宋國打招呼,只管路過。」又派遣公子馮去晉國訪問,也交代說:「也不向鄭國打招呼,他敢不讓咱借路!」申舟早年得罪過宋國,就向楚莊王告辭說:「鄭國人明白懂事,知道權衡利害;宋國人昏聵糊塗,去晉國的使者不會受到傷害,而我恐怕就難以再見到大王了。」果然,宋國人攔住並殺害了申舟。消息報到楚國,楚莊王勃然大怒,御駕親征包圍了宋國。宋國遭遇了一次滅國危機。兩者對比,孔子對鄭國大加讚賞,並作出權威發布:「鄭國人善於和大國打交道。」

幾十年後,鄭國的一個戍邊軍人登上歷史舞臺,有幸跟楚國「高層」聯袂演出,把鄭國人的聰明才智發揮演繹到極致,由此引出了另一個成語故事。

公元前547年夏天,楚國侵襲鄭國,三路大軍兵壓城麇(鄭邑)。鄭國人皇頡是城麇戍守,出城迎敵,結果戰敗,被楚國猛將穿封戌活捉。按說初戰告捷,又活捉了俘虜,應該是件高興事,可楚軍前鋒將領公子圍卻高興不起來:他覺著頭功讓別人佔了,臉面無光,就仗著自己是國君楚康王的弟弟這一身份搶功,硬說皇頡是自己逮住的。穿封戌雖然武藝高強,但心眼實誠,不知道讓功,弄得公子圍下不來臺,只好請隨軍太宰伯州犁做裁定。伯州犁能混到太宰,說明也不是一般人。他很高興媚事權貴的機會來了,忙命人把皇頡押過來站在階下,說:「現在你是他倆所爭奪的對象,你是個君子,要實話實說。」然後高高舉起手,畢恭畢敬地指著公子圍:「這位是王子圍,他是國君最寵愛的弟弟。」接著把手壓得很低,指著穿封戌:「這個人叫穿封戌,是方城外的縣尹。你看清楚,是哪位生擒了你?」

皇頡正倒霉自己做了俘虜,處境跟落入陷坑的困獸差不多,本來已經不指望會有什麼活命的機會,沒承想伯州犁向他拋出了一根救命稻草,放著桿子不爬,有生不求那是傻子!再說趁此機會推波助瀾離間對方內部關係,何樂不為?皇頡過去淨守城打仗,沒演過戲,誰知真要演戲,入戲還挺快,馬上指認公子圍:「我碰到王子,戰他不過被擒。」結果,公子圍因功加封,皇頡脫險,伯州犁也為今後人生投了份保險。

由於這次「跨國合作」配合默契天衣無縫,成語典故「上下其手」橫空出世,寓意是玩弄手段,暗中作弊。

本文留言

作者張鳳梅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