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如何解決移民孩子上網成癮問題?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網路也不例外。正如我們上期報導中所提到,網路並非洪水勐獸。作為新時代高科技發展的代表,它用那強有力的一面,發揮出巨大的資源優勢,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但與此同時,我們更要看到這把「雙刃劍」不利的一面。過度使用、沉溺於其中,必然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後果,無論是在身體還是心理上。而這,也是眾多家長所一直擔心且不願看到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出席本報「「網路發展與子女教育」研討會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專家車蕾、運動學醫生王德君,從醫學角度,與我們分享了「過度上網對青少年的身心影響」方面的信息與經驗。

中學少年打遊戲引發 「老人病」

來自中國的資深運動學醫生王德君,多年來一直從事著運動醫學的研究與臨床診斷工作。

以往,他的病人大多都是中老年人士,因為年齡或長期工作勞累而產生頸椎病、腰椎肩盤突出等疾病。而近年來,他的患者開始呈現「年輕化」趨勢,不少十幾、二十幾的青少年都患上這些傳統印象中的「老年病」。

他講了一個印象頗深的病例:「有位媽媽前來問診,剛好在念中學的兒子也在身旁。想起兒子最近時常嚷著說胸部有緊迫感,拉伸不開很難受,就想讓王醫生給瞧一瞧是怎麼回事。根據描述,王醫生以為這孩子是有佝僂病。可經過檢查,卻發現他的胸部嚴重凹陷,骨盆也有傾斜,更是患上了多發性椎間盤突出。還不到20歲的孩子,怎麼就有了這種病?仔細一問生活習慣,都是上網打遊戲惹的禍。

資深運動學醫生王德君

這孩子本身處在青春期,對網路遊戲有著很低的抵抗力。而一次次從遊戲中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更是讓他欲罷不能。有款遊戲做宣傳,推出「打遊戲,換演唱會」的活動:哪個玩家獲得最高積分,就可以換取兩張LADY GAGA演唱會門票。為了拔得頭彩,男孩沒日沒夜地「奮戰」,還真給他贏到了門票。可是,這個別人眼中的「遊戲神童」,卻也付出了身體上的代價,患上了這些本不該讓他承受的「老年病」。「如此想來,他得這些病一點都奇怪。他每天蹲在椅子上打遊戲(用他的話來說是‘更帶勁,更容易投入’),一坐就是好久,也不站起來活動一下。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當然會讓身體受影響。」孩子的媽媽現在才恍然大悟,後悔自己沒有對他早加預防,還一度以孩子為豪。殊不知,這個代價,似乎有點大了。

王德君:過度上網 身心健康影響大

王德君表示,長時間對著電腦上網、打遊戲,除了會引發腰椎肩部的疾病,還將導致

近視眼、乾眼、花眼、頭暈目眩;腕管綜合症(又稱正中神經炎,因手腕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而導致的肌肉拉傷、水腫等);肢體麻木等症狀的產生。而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控制好玩電腦、上網的時間和頻率。王醫生建議,每次對著電腦半小時後,應該站起來活動一下;然後閉眼休息3-5秒,眺望遠處。如果可以配合眼保健操的按摩則更好。另外,由於視神經細胞對光線的感官不同,使用電腦時候的光線、視角、坐姿、距離的等也應調試到最佳狀態,以免眼的感官系統受到刺激影響。在四肢及關節方面,則可以通過轉動、牽拉等動作來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肢體的麻木感。

王德君坦言,在多年的日常研究和臨床診斷中,見過很多青少年打遊戲時全神貫注、神情緊張、手腳冰冷甚至顫抖的情形,這些都是影響人體腎上腺素分泌、導致荷爾蒙失調的誘因。他強調表示,這些生理上的反饋,其實都顯示了網路/遊戲過度使用者在的心理上的需求。所以,在他看來當孩子僅僅是不吃飯、不睡覺來上網玩遊戲時候,幫助他們踩剎車還來得及;但一旦到了精神層面、因為打遊戲而使人格發生轉變、產生了病態心理,如:因為別人的勸阻而產生厭惡反感等負面情緒,出手打罵、甚至是傷人或自殘等過激行為。到了這個時候,就不再僅僅是網路上癮的問題了,更多時候衍變成一個對家庭造成傷害、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的悲劇。

「有酒癮是因為其中的酒精,有煙癮是因為其中的菸鹼;網路雖然沒有具體物質形式上的‘毒性’,但瀰漫在各個微小角落的‘非物質毒性’具有更大的殺傷力,因為它的散播面實在太廣。它如同鴉片、興奮劑,讓沒有抵抗力的人從感受心態上的輕鬆開始,慢慢體驗到快感,然後漸漸中毒,再也離不開了。時間一長,這種心理需求上的滿足,必然會付出生理上的代價。」王德君說提醒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玩電腦時候的一些細微表現,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發現有異常,都應及時採取措施,向醫生及專業人員求助。

車蕾:尋求心理輔導,將「癮」扼殺於萌芽

兒童教育學心理專家車蕾,則在「上網成癮的孩子需要接受怎樣的心理輔導」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車蕾感嘆,在亞洲文化中,很多時候「心理」都被與「精神」劃上了等號。有些家長認為接受心理輔導,就代表著孩子精神有問題,因而刻意迴避。這種錯誤的理解和自欺欺人的做法,往往耽誤了孩子接受戒除網癮心理輔導的好時機。

兒童教育心理學專家車蕾

「失去原有的一些興趣愛好,一回家就開電腦,情緒變得急躁等,這些都是孩子被網路、被電腦‘收買’了的跡象。雖然此時家長不能貿然斷言他/她是否有癮,但足以值得引起重視和擔心,應及時去找心理醫生、學校輔導員,進行溝通諮詢,商量針對孩子的表現該如何去做。」車蕾表示,將‘成癮’的苗頭扼殺在搖籃中, 通過適當的心理輔導來幫他們學會控制管理使用網際網路的時間,排解那些他們原本需要用「網路」、「遊戲」來釋放的壓力,是很正常的心理幫助。如果錯過了好時機,待到已經有癮了,性格、人格等都發展了變化,不斷為上網爭執和肢體衝突,那時候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問題。所以為了避免讓勢態發展到這個大部分人都不願承認的「精神層面」,家長一定要注意及早發現問題,盡快尋找專業的幫助或治療。

建立良好溝通平臺,疏導才是上策

有網癮,或是喜歡長時間泡在網上的人,大多都是想要逃避現實生活中一些負面情緒,如孤獨、無聊、壓抑、挫敗感等。相反,通過網路則可以獲取自由、開心、滿足、成就感等現實中缺乏的東西。這種感覺,是很多不常使用電腦的父母所不能體會的。而正因為有了對網路的不同理解、不同體驗感受,也引發了家長與子女之間在「網路問題」上的對抗情結。所以車蕾認為,家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提供一個最舒服、最放鬆的溝通平臺,讓孩子隨時願意安心地與你交流,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無論是好還是不好的。換言之,家長在聆聽孩子表達感受時,不要加以評論,讓他們可以不害怕被指責、無負擔地講出來,這樣才能避免孩子去沉溺網路,或是通過其他危險渠道(如交不良朋友,抽煙喝酒)來宣泄心理壓力和消極情緒網路的確有著很多不安全誘因,其 負面「威力」的確也很大,出現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現象也很正常,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綜合專家們的看法, 「堵」、「怕」、「迴避」都不可取;「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正確的「疏」、「導」才是必行之策。

「怕」當然是沒有用,「完全不讓上網」或「好好看護」式的「堵」,也不是明智之舉和長久之策,因為反而會刺激孩子的逆反心理,導致更嚴重問題的產生。我們不能違背時代發展的潮流,讓孩子們回歸到封建時代;況且,孩子總要長大,能天天在自己「翅膀」 之下、「眼皮子」 底下的日子總是屈指可數。所以,王德君與車蕾都認為,孩子幾歲接觸電腦才最合適,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很多5、6歲的孩子不會扣釦子、繫鞋帶,卻能在電腦遊戲、網路上玩的不亦樂乎。真正值得我的關注的,是要幫助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們樹立起正確的認知觀,讓他們瞭解到使用網際網路中的存在的種種利害關係,培養自識、自立、自覺掌控「度」的本領,從而與電腦、網路建立起健康的關係。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