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失去其吸引力(圖)


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以國有企業的投資項目所帶動的

《國際先驅論壇報》星期五(11日)發表文章稱,所謂的「中國模式」已經失去了它的部分吸引力。

文章說,自從2008年西方經歷金融危機,而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以來,中國領導人就開始炫耀「中國模式」的好處。

這種所謂的「中國模式」就是集權政治加上政府導向的資本主義。

然而,隨著今年初中國發生的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被解職以及最近剛剛發生的盲人維權人士陳光誠事件所引發的中美外交危機使得中國模式的至高無上性受到懷疑。

文章指出,尤其今年中國面臨10年一次的領導人換屆,引發中國政治圈動盪的薄熙來醜聞,經濟放緩以及社會群體事件的頻發都使得宣揚「中國模式」顯得為時過早。

文章引述人民大學的一位學者的話說,其實中國現在所面臨的許多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掩蓋了的政治問題,其中包括中國的經濟性質以及所有權的體制問題等。

文章說,中國雖然是一黨專制,但卻派系嚴重,內部存在多種聲音。

有人說薄熙來撤職是中國政治體系的一種矯正,但也有人爭論說,由於高層政治領導人內部的分歧,更多的高官採納向薄熙來那樣的民粹方法也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引用《炎黃春秋》雜誌主編吳思的話說,中國沒有明確的、不可動搖的路線。

弊端

文章同時說,「中國模式」的另外一個弊端是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以國有企業的投資項目所帶動的,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框架。

雖然中國的一些決策人希望推動另外一種經濟增長的模式,例如依賴國內的消費需求,鼓勵私營企業以及放鬆銀行借貸等,但問題是中國的新老領導人都與國有企業關係密切,並且並不願意改變現狀。

中國的經濟已經開始放緩,中國總理溫家寶預計今年中國全年經濟增長為7.5%,而本週四(10日)所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國內需求疲軟,外貿出口下跌。

但如果中國經濟進一步冷卻,中國政府只好再回到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資性的經濟增長。

文章說,「中國模式」的另一個問題是貧富差距擴大,從而導致社會不穩,抗議事件不斷,例如像廣東的烏坎抗議等。

而中國目前維穩的主要手段是依靠軍隊和警察。但中國公安的暴力又會迫使被壓迫者的反抗,中國盲人律師陳光誠的出逃就證明了這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