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留學生:一代更比一代差

作者:王沖  2012-04-20 15: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你是不是為是否送孩子出國讀書而糾結?你是不是為讓孩子多大出國留學而多方打探?你是不是為了孩子畢業後是否回國工作而猶豫?你是不是為了是否出國陪著孩子讀書而躊躇?……

如果你生活在大中城市、有房、有車、有孩子,有50萬以上的存款,那麼,恭喜你,你可能正為這些問題而煩惱,這篇文章,也正是試著減少一點你的煩惱——儘管無法保證給出「標準答案」。

留學百年

留學,是個清末積弱以來讓中國人糾結的話題,古代中華為天朝上國,萬國來拜,不是落難或被通緝,很少有人願意背井離鄉,反倒是海外各「蠻荒之國」願意來見證華夏文明。即便是英國派遣喬治·馬戛爾尼出使大清,也被乾隆帝視為「蕞爾小國」之臣民,要求他們必須行三拜九叩大禮。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產生。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4批共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

那時的留學,絕不是什麼光榮之旅,而是孩子養不起無可奈何才送去「番邦」,父母心中滿是悲憤和屈辱,這批孩子回國後大顯身手,其中就包括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祐。此後,中西交流繁榮,胡適、林語堂為代表的留美學生在學界、政界大放異彩。然而,解放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自我封閉,基本關上了留學西方的大門。

改革開放後,留學重新熱起來,那時大家去讀書,是為了回國後把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貢獻給四個現代化建設,充滿理想主義和愛國主義色彩;及至20世紀90年代末,大學生們瘋狂考托、考G,更多是出於自我對知識的追求、對美好前程的追求,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拿到了全獎或半獎,可以打工,通過自己的勞動掙學費,自食其力。

因何留學

21世紀初,擴招帶來的就業難讓留學更熱,而經濟的發展讓更多的父母有了送子女出國的資本,於是,出國者更多。2009-2010學年,有大約13萬中國學生在美國的大學讀書。

出國者增多,盲目者也更多,幾年前,我曾問一個孩子你的理想是什麼,這孩子回答是「出國」,聽起來荒謬、可笑,但這卻是事實。這個事實道出了出國的盲目性。從國家派出去、自己派出去到今天的父母派出去,留學已經變味了。然而,隨著社會取向的傳遞效應,大家越來越認為不讓孩子出國,就是落後,就對不起孩子。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送孩子留學,切忌就是跟風炒作隨大溜,不能說因為親戚朋友的孩子出去了,你就出去,還是想想為什麼送孩子出去,你要的到底什麼,這是需要想清楚的。還有一點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強迫,在父母、孩子高度一致的情況下出國留學,才是上上之選。

為什麼出國?要解答這個問題見仁見智。非常過硬的留學理由就是國外的教育更加自由開放,更加鼓勵個性和創造力。如果你不願讓國內的填鴨式教育束縛孩子,不想讓孩子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喪失自我,不想讓孩子在後門成風、送禮成風的學校環境下迷失,想讓孩子在自由、寬鬆、平等、開放的環境下充分發揮潛力和材質,那麼,考慮把孩子送出去,是明智之選。

美國媒體就看到了這一點。2011年5月的《巴爾的摩太陽報》分析了中國孩子出國留學的原因。該報認為,海外留學可以不把自己的前途寄託在一生只有一次的高考上,許多中國父母把美國的教育看作找到好工作的一把金鑰匙,學生們認為美國的大學是鼓勵創造力和自我表達的場所。

不喜歡國內的教育而送子女出國已經是「過去時」,很多人為此全家移民。11月,胡潤研究院與中國銀行私人銀行聯合發布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管理白皮書》顯示,14%的中國千萬富豪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請移民,另有近一半在考慮移民。合計起來,就是高達六成中國「先富」群體有移民的想法。

他們為什麼出走?想要什麼?《聯合早報》在報導中指出了多種原因,其中之一是移民者嚮往外國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如果你有足夠的銀子,有著充分的自由選擇權,選擇一個你喜歡的過度全家在那裡生活,也是不錯的選擇,對於子女而言,可以有機會進入歐美主流社會,但對於父母而言,則意味著社會話語權、影響力、社交圈的迅速縮小。如果你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那隨時可以行動。

富裕人群送子女出國很容易,但也產生了很多的「留學垃圾」,即出國後大肆花錢的公子哥兒,這說明,國外不是包治百病,在國內打架鬥毆、天天向下的孩子,大多數情況下不會走出國門就立即變成乖乖仔,上進的孩子送出去可能會更佳,但不上進的孩子送出去可能更不上進,因為國外自由放任式的教育,不利於自我約束能力差的學生。

有人說,管他呢,送出去再說,至少能學好英語,這就大錯特錯了。我大學時曾受老師之托,教過一個父母是大款的高中生英語,半年後他略有進步,於是飛往加拿大,一年過回國看我,滿口老家的東北話,我問你回來幹嘛呢,這位小兄弟說,回新東方學英語呢——在溫哥華全是東北人,連普通話都說不好了,更何況英文?

還有一件父母切忌之事。作為工薪族,如果家境太緊張,千萬不要砸鍋賣鐵送孩子出國,沒必要。完全可以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獎學金。量力而行,而不是竭澤而漁,這才是正道。大學畢業以後,可以讓子女通過自己的努力出去,這樣子女更有奮鬥後的成就感。

總而言之,要不要留學,需要父母和孩子有共識,尊重孩子意願,目標明確,而不是人與亦云,渾渾噩噩不知其所以。

是否回國

留學之後,寒窗苦讀也罷,稀裡糊塗度日也罷,總有畢業那天,總要面臨選擇,要不要回國。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要不要回來,根本而言是孩子的選擇權,而不是父母所能決定。無論國外大學畢業還是碩士或博士畢業,學生都領略了海外的生活,已經是成人,他可以選擇留下,也可以選擇回來,父母可以建議,但不可以強制,個性化、自我選擇、自由選擇,正是西方社會的特徵之一。

就個人而言,要不要回來呢?先看數據。美國《僑報》12月初有篇文章的數據顯示,大部分中國留學生有意願回國,但留在美國的人數仍在60%以上。20多年來,中國赴美攻讀理工科博士學位的留學生,獲得學位後九成人留在了美國,而不到一成的人回國。

這一數據表明兩點:第一,留美學生回來的少,這是因為美國移民社會,不排外,相比歐洲國家而言更容易留下;第二,理工科留下的多,因為理工科在美國相對更容易找到工作,進入中產階層。至於文史、哲學、藝術等文科專業,留在美國就不容易了,讀哲學的人留在美國難,如果改學JAVA就容易多了。

其實,回不回來,根本就看你喜歡哪兒,願不願意為你的選擇而做出必要的犧牲。你願意在國外空氣優良、山清水秀的地方做個普普通通的打工者,那就留下;你更想在競爭激烈、機會更多的中國展示才華,那就回來。

無他,就這麼簡單。

其實,在國外,未必一無是處;回國後,未必是香餑餑。「海歸」變「海待」的例子比比皆是。最近,我面試了一個德國留學回來的女孩,他本科學德語,在德國的一家著名企業工作兩年後,辭去高薪職位,去德國讀書一年,回來後卻發現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用她自己的話說,走,沒有想好;回,也沒有想好。留學,最忌諱的就是這樣。

如今,隨著全球化的加深,隨著中國的發展,通過海外經歷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已經不靈了,必須要通過在海外學到的貨真價實、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本事,才能在和「土鱉」的較量中佔據優勢。因此,留學生回國,一定要放低身段,不要高高在上。你或許長遠而言成長性高於國內學生,但短期內未必贏得了他們。薪金麼,就不要太奢望了,很少有公司僅僅因為你是國外回來的就另眼相看。今年年初的國企高薪招聘海外華人回來擔任高管,只是面向特別高端的群體,普通留學生難以夠格,更有網友說,這是為留學的「官二代」量身定做的職位,普通大眾就不要企及了。

尊重人才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出國留學人員達106萬,其中已有27.5萬人學成回國。他們回來是想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而不是為了適應中國國情而每天進行思想學習和匯報。對歸國者專業的尊重,對他們個性的尊重,創造能讓他們發揮才能的軟環境,讓大家在一個開心的氛圍裡工作,是最重要的,單純靠房子、票子、車子,留不住真正的人才。

最後需要討論一下的,是留學低齡化問題。我曾在北京電視臺就此進行辯論。我認為,高中把孩子送出去,還可以,因為16週歲已經基本有了自理能力,但這期間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和引導一定不能少;初中就讓孩子出去不合適,太早。

人,就像一棵樹,根深才能葉茂,初中太小,在對母國文化還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出國,結果可能會東方文化一知半解、西方文化稀裡糊塗,進而對自身的歸屬、價值都出現迷茫和混亂。無論,出國還是不出國,出去後留下還是回來,留下後是否加入外國籍,我們是中國人,這個標籤是印在骨子裡的,如果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為這個國家做點事兒,還是要做的,這是根本,不可忘卻。

来源:新浪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