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窟走出華裔男爵(圖)


韋鳴恩近影

今年35歲的韋鳴恩擁有一張很「中國」的英俊面孔,舉止儒雅而沉穩,說話語速很快,邏輯嚴謹。2010年夏天,他被英女王冊封為終身貴族。

「洗碗工」考上牛津大學

韋鳴恩祖籍廣東珠海,父母於上世紀70年代移民到了英國。1977年1月19日,他出生在英國倫敦東區街道狹窄、房屋稠密的貧民窟。這裡居住的多是賣苦力的窮人和外來移民,是當年倫敦最危險的區域。

韋鳴恩讀書的貧民區學校,雖學費全免,但環境糟糕透頂。一些同學經常在教室裡打架、吸食可卡因,有一年甚至把學校一角給燒燬了。在這種充滿末世感的瘋狂氣氛中,韋鳴恩練就了一項「特異功能」:哪怕教室裡亂成一鍋粥,他依舊能泰然自若地伏案學習,絲毫不受干擾,還在課餘自學起了法語和德語。

韋鳴恩的父親在基督教教士團工作,收入微薄,母親在中餐館打工。讀中學後,韋鳴恩意識到父母的艱辛,每天放學後去刷盤子、洗車,假期則到幾十公里外的農場幹活兒,補貼家用。

有一次,韋鳴恩在一家西餐館洗碗時,忽然腹如刀絞,可他怕老闆說自己「偷姦耍滑」,不敢請假。20分鐘後,他昏倒在地,原來是得了急性闌尾炎。以嚴苛和「摳門」著稱的餐館老闆,被韋鳴恩的勤勞和堅毅打動了,不僅給他放了半個月帶薪病假,還多次帶禮物去慰問他,兩人成了忘年交。

兩個月後,老闆請他給自己的一雙兒女做家教,薪水是洗碗工的3倍。多年後,老闆的漂亮女兒考進劍橋大學,畢業後成了韋鳴恩的妻子。

1995年,韋鳴恩考入牛津大學,主修現代語言與德文。大學期間,韋鳴恩積極參加團體活動,還帶領同學到校外做義工,展露出超群的組織能力。

「大社會先生」贏首相青睞

1999年畢業後,韋鳴恩進入大名鼎鼎的麥肯錫公司負責公益創投與風險投資,還曾被派往亞洲、美國與非洲分公司獨當一面。

3年後,他的年薪加獎金已拿到近百萬美元,卻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吃驚的決定:辭去高薪職位,轉投到社會公共事務中去!「我一直在思考,到暮年回首往事時,我在世界上能留下什麼痕跡呢?我們已經有了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但社會公益工作總要有人去做。我可以把自己的才能用在解決社會問題上,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2002年,25歲的韋鳴恩與朋友魏道慈一起,創立了「以教為先」公益組織,吸收、培訓品學兼優的大學畢業生,鼓勵他們到偏遠地區從事教育工作,改變當地教育質量低下的狀況。9年後,「教育為先」被公認為英國最有名的教育培訓組織,英國前100名的上市公司幾乎都贊助過它。

英國社會人與人日漸疏遠、鄰里之間形同陌路的現狀,也讓韋鳴恩陷入了深思。「怎樣才能讓每一個公民都能積極融入社會,對生活充滿激情,並感覺到工作快樂、勞動光榮呢?」他分析體制弊端,逐漸形成了「大社會」理念。他覺得,政府包攬所有的社會責任,除成本昂貴外,還會減弱民眾參與社會工作的積極性,應該「放權於民」。2005年,他們組建了一系列有關教育、民生、人文關懷的公益組織,引導大家相互幫助、多做交流,形成鄰里之間關係和諧的社會共同體,韋鳴恩被稱為「大社會先生」。

2005年底,英國保守黨領導人卡梅倫首次約見韋鳴恩。卡梅倫早就用「破敗的社會」來形容英國,現代社會「各掃門前雪」的個人主義、高福利慣出的「依賴文化」,都讓他看不順眼,所以對這位政見相同的青年才俊十分賞識。很快,韋鳴恩加入保守黨並成為卡梅倫的智囊。

「落魄」的終身貴族

2010年,「大社會」項目被保守黨作為競選政綱向全國推出,得到了廣泛認可,保守黨贏得了執政權。出任首相的卡梅倫把「大社會」項目當作政府的正式決策在國內推行。韋鳴恩被委任為政府顧問,負責推廣。

每個週末的傍晚,倫敦南郊薩頓鎮的火車站,會有一輛綠色的小貨櫃車駛來,車身畫滿了可愛的蔬菜卡通,賣的番茄、芹菜、西蘭花等10多種蔬菜,全部產自鎮上一個社區農場。種菜、賣菜的都是志願者,賺到的錢都投入到農資農具的購買和貨車維護中。這一「大社會」計畫的項目,如今已在英國諸多城鎮推廣。

此外,人們下班後可以清掃自家門口的街道,或到社區服務中心、圖書館、福利院當志願者,既為財政吃緊的新政府減少開支,還能使整個社會充滿互幫互助的人情味兒,喚起民眾對生活的熱愛。

2010年6月,在卡梅倫的推薦下,女王封韋鳴恩為男爵,他成為繼鄧蓮如女男爵和曾秋坤勛爵後英國歷史上第三位華人貴族。前兩位被冊封時,均已年過半百,而韋鳴恩當時才33歲,是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貴族。隨後,韋鳴恩成為上議院終身議員。

首相顧問、終身貴族、上議員,這三個身份帶來的收益只是每次出席上議院會議,得到86.5英鎊的交通補貼。最落魄時,韋鳴恩的銀行賬戶上只剩下1000英鎊。2011年2月,韋鳴恩宣布,他每週在內閣的工作時間縮短兩日,另謀一份職業養家餬口。為減少開支,他們一家四口從別墅中搬了出來,租住在政府提供的一間福利房內。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