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穿衣美學:漢服與內涵(組圖)

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泛指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海外,當人們讚嘆韓國人的韓服雍容華貴、日本人的和服美麗端莊時,許多中國人都不知道,韓服只是明朝漢族的一種禮服,而和服只是幾款唐朝漢服而已。

漢服無論在文化藝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武術劍道、音樂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服飾。在歷史的承傳與發展過程中,漢服充分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更是純善純美的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重要象徵。


敦煌壁畫中的美麗服飾

神傳文化中的服飾

敦煌壁畫中有許多飛天,一個個身姿純美,衣裙飄逸,彩帶飛舞,讓人目睹後如臨仙境,心地頓覺清澈澄明。體現了古代服飾藝術之美。而大部分飛天服飾充分彰顯唐朝帝國富饒美麗的人文背景和那個時代華麗精緻、優美典雅的服飾特點。
  
當古人重德守道,敬神信佛的時候,一些宇宙中的真像就會被神有意的顯現給人,那美麗神聖的一切都是人追求和模仿的標準,可見服飾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都是有其背後深厚的內涵的。

工匠們在信仰的世界裡,他們把人間榮華富貴搬上牆壁,又把天國的富麗堂皇展示人間,天上人間,人間天上,真是天人合一的時代,充分顯示了中國的半神文化內涵,原來「此衣只應天上有,緣牽萬古落人間」。

漢服文化的博大精深
  
漢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領右衽、袖寬且長、以繩帶系結取代釦子,穿著漢服讓人神態舉止有含蓄內斂、端莊穩重、瀟灑脫俗的氣質與美感。這些特色不僅有別於其它民族的服飾,鄰國深受漢服影響而產生的和服、韓服。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漢服代表著中華民族優雅、博大的氣質,古樸自然的審美情趣,及敬天禮佛、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唐朝禮服

中國古代漢族人的服裝以「上衣下裳,交領右衽,寬袍大袖」為特色,其中常見的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使身體藏而不露,雍容典雅。 

漢服之美深衣寬大的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成矩以應方,代表「不依規矩不成方圓」;腰間的衣帶象徵著做人要平衡中正。

漢服之美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人的生活起居順應四時、十二月之序。

漢服之美因此人穿上了深衣,不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在進退行走之間還要想到為人的權衡中正,順應四時的起居習慣,與天地自然相融合。

漢服之美深衣象徵著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中國傳統美德。深衣的袖口寬大,象徵天道圓融。

漢服之美領口左右相交,象徵地道方正。交領的右衽覆蓋於左衽之上,也體現了右衽為陽在外,左衽為陰在內的陰陽觀念,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
  
漢服之美深衣背後有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繫大帶,象徵行動進退符合權衡規矩。


溫婉的古代女子

雲肩是從隋唐開始發展形成的一種衣飾,它圍脖子一週,佩戴在肩上。雲肩的整體造型,打開來從平面看,外圓內方,象徵「天圓地方」。

披在人的肩上,雲肩上繡有的四季花果和四周垂吊著的綠色長穗交相輝映,人彷彿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包羅萬象,耐人尋味。雲肩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創意,體現了萬物之間的相互包容與和諧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價值。
  
有人說「天圓地方」按現在所謂的科學眼光看是不對的,天怎麼會是圓的,地又怎麼會是方的呢?其實,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學說並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它講的是一種道,一種規律,一種文化。

天圓,代表的是天道圓容,講究的是和諧、循環的規律;地方既如人道,講究的是方正、中和,行為有規範,這才是「天圓地方」所表現的真正價值——「人合一人合一」天。
  
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兼容並蓄、博大精深,追本求源,方知「天人合一」乃其精髓所在。  

遵道而行
  
在古代,即使重現實而不想修煉的人,也明白「天人合一」的中華傳統思想,由此衍生出做人必須遵守的原則「仁、義、禮、智、信」,以及「善惡有報」的普世價值觀。
  
老子《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漢董仲舒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曲裾深衣


宋朝服飾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直接影響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於皇天在上,蒼天有眼,中國人把遵循上天安排的「道」看得十分重要。
  
做事守規矩,按「道理」行事,首先就得按照禮儀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道義,而不能肆意妄為。
  
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的舞蹈、音樂、繪畫、服飾、飲食、武術等藝術形式,方方面面都要講究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各種細節都帶有敬天禮佛的端莊和虔誠。


清雅飄逸的玉環綬

佩玉而思德
  
古人的裙子上常常配有一塊玉,它的名字叫「玉環綬」。用條帶繫於腰間,垂下來。「玉環綬」的作用一個是美觀,另外就是可以壓住裙幅。
  
當走路時有風吹來,不至於使裙子隨風飄舞而有失雅觀。同時呢,玉本身具有一種高雅、聖潔的美,是其他東西不能替代的。
  
《禮記·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認為玉具有仁、智、義、樂、忠、信等美德,以象徵君子之德。
  
古人佩玉是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人也要像玉一樣清透而溫潤,品行舉止要以玉為榜,自始至終都懷有高尚的美德。
  
而如今,溫文爾雅的君子之風、典雅內斂的淑女之美早已不再,整個社會道德墮落,假惡鬥橫行,以醜為美。這些怎能不讓有良知的中國人痛心?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