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京生:溫家寶改革 打破銀行壟斷(圖)
《中國的出路》之六十一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出路有兩種可能,改革不成就只能是革命了。維持現狀和小改小革已經不能夠滿足社會和人民的要求了。如果繼續用小改小革來欺騙人民,這個政權馬上就面臨著崩潰。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最近溫家寶總理不斷提出激進改革的呼聲,並且準備從最容易著手之處開始行動。這就是打破銀行壟斷。
三十年來的經濟體制改革都有一個前提,就是確保共產黨一黨獨裁的政治能夠有效的控制經濟。在利用市場經濟的效率和靈活性的同時,保證共產黨對經濟活動的絕對控制權,以此作為一黨專政的經濟基礎。
從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到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溫家寶的三十年經濟體制改革,都嚴格地遵循著這條基本原則,比四項基本原則還要嚴格地遵守著這條原則。
特別是在沒有人還相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環境中,也就是說在共產黨一黨專政失去了合法性之後,唯一能夠控制人們行為的有效手段,就是控制人們的生活來源。換句話說,就是控制經濟,控制錢。
用一位笑星簡單扼要的總結來說,就是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當全社會的錢都控制在少數人手裡的時候,控制政治、司法、文化和媒體等等就都是可能操作的了。這是後共產主義體制生存的基本原理。
一般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從分散的、小的經濟實體逐漸發展到大的、壟斷的經濟實體。當壟斷的經濟佔有的比例高於某個臨界值的時候,市場經濟的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或者說不再是自由的市場經濟,而是壟斷的計畫經濟制度了。
它的極端表現,就是上個世紀流行的共產主義的計畫經濟。計畫經濟的實質,是把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壟斷到一家公司的手裡。這家公司和國家政治相結合,既保證了經濟活動的絕對壟斷;也保證了政治權力的絕對壟斷。這就是上個世紀的共產主義設計者們所依靠的邏輯合理性。
遺憾的是,這個邏輯合理性僅僅是從資本家和統治者的立場出發的合理性,它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分配是平均了,工作的積極性卻下降了,也就是說效率下降了。沒有出現馬克思許諾的那個社會產品充分湧流的美景,反倒是在和市場經濟的民主國家的競賽中敗下陣來。
從農奴制社會進入共產主義封建制的蘇聯,維持了七十多年終於堅持不住,和它的衛星國一起解體了。已經維持了兩千多年市場經濟的中國,更難接受這種倒退的社會制度,僅僅維持了三十年,就明顯地難以為繼,而且是半蘇聯的體制,就造成了超過蘇聯的後果。僅僅是其中的一場大飢荒,就造成了十分之一人口的損失。
就是創造出一個神,也無法制止老百姓的不滿和造反的衝動。怎麼辦?不讀書的總設計師想出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恢復中國傳統的那種既有市場經濟;也有中央集權的社會結構。也就使用政府壟斷的方法控制社會的經濟;小的生意放開;大的生意壟斷。用保證對社會經濟活動的控制權,來保證中央集權的政治。
在西方還是封建社會的時代,這種模式還是最有競爭力的模式。這就是中國兩千年來,在經濟和科技方面一直領先於西方的根本原因。但是他的自由度顯然不夠,穩定性也遠遠不如後起的民主制度。所以中國的發展史是一半時間緩慢地發展;另一半時間陷入戰亂,然後改朝換代重新開始。
在西方的民主市場制度出現之後,中國的專制市場經濟就不再擁有優勢了。這才是從兩百年前開始,中國不斷落後挨打的根本原因,也是急功近利的知識精英們推薦所謂更先進的共產主義制度的重要原因。
鄧小平恢復傳統的半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確實比共產主義計畫經濟先進了許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落後於民主的市場經濟,就突出的顯露了出來。現在不但是窮困的老百姓不滿;就連共產黨的統治基礎官僚資產階級也看出了問題。這就是以溫家寶為代表的一批黨內改革派試圖突破壟斷經濟的動機。
當金融壟斷被突破之後,不依附於官僚的、新生的資產階級才開始出現。隨著經濟壟斷程度的下降,一黨專政的基礎也將迅速的鬆動。這才是政治民主制度建立的基礎,也是以溫家寶為代表的黨內改革派的新設計。
現在的問題有兩個:
一個是在這個漫長的改革過程中,官僚資產階級是否會放棄繼續壟斷經濟的願望。任何資本家都有壟斷的慾望。沒有適當的制度限制,他們不會主動放棄自己的慾望。
另一個問題是,老百姓是否信任和等待著他們主動放棄壟斷經濟和政治。農奴制時代的老百姓會信任和等待,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建立在經濟壟斷基礎上的政治壟斷。
現在從兩個壟斷進步到消滅壟斷,比從一個壟斷的封建制度進步到消滅壟斷還困難。不但官僚資產階級很痛苦,老百姓也會很痛苦,很不習慣。建立民主的市場經濟體制,不是一些人想像的那麼容易。
(原標題:《中國的出路》之六十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