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溫家寶異動」(圖)
--向中國國有壟斷行業開炮
中國官場流行一種「六十歲現象」,說的是官員們到了退休年齡,在權力即將遠離自己而去的最後一刻,常常鋌而走險,以權謀私,大撈一把。因此,六十歲的官員們「犯事兒」的現象非常普遍。作為政治局常委的溫家寶,也到了退休的年齡了。因為是常委,他的退休年齡不是六十歲,而是七十歲。在即將退休的溫家寶那裡似乎也有與「六十歲現象」近似的東西,那就是退休前的「溫家寶異動」。
近來發生的比較經常的「溫家寶異動」主要集中在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呼籲上。溫家寶在政治體制改革這個不屬於總理管轄的範疇不斷地發話,引起了輿論的普遍關注。
而最為精彩和勇敢的「溫家寶異動」則發生在上個月兩會結束後的記者會上,會上溫家寶主動對「重慶模式」和薄熙來本人進行了聲色俱厲地批評。四月初,「溫家寶異動」又有了新一輪的目標:溫家寶利用到廣西和福建等地視察的機會,突然向中國國有壟斷的代表行業—金融業發起了進攻。
據中國的官方媒體報導,溫家寶公開評論道,「中國的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並且指責「少數幾家銀行處於壟斷地位」。雖然對銀行業壟斷現象的批評在中國並不是一件新鮮事,但是這個批評出自中國經濟事務的主管溫家寶之口,這倒是一件罕見的事。與以往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呼籲和對重慶模式的批評不同,溫家寶這一次批評的對象屬於自己管轄的範圍。因此,這一輪的「溫家寶異動」還是有些新意的。
與石油、電力、通訊等行業一樣,中國的金融業向來被視為中國國有企業壟斷的領域。根據中國銀監會的數據,截至二零一一年底,工、中、建、農這四大國有和國家控制銀行的市場份額接近百分之五十,實現利潤則高達百分之六十。與這四大國有壟斷銀行大量盈利共生的現象則是:一方面民間金融機構發展極端困難;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小型工商企業由於貸款困難而倒閉。
有人說中國國家壟斷行業發的是「霸王財」,這一點兒也不假。他們能夠盈利,不是靠經營有方,而是靠國家保護。一方面在行業的進入門檻上進行保護;另一方面對這些國家壟斷的行業給特殊政策。以中國的銀行業為例,除了入門的限制之外,銀行放貸利率基本上實行的是市場化,但是在普通居民儲蓄利率上則延續計畫經濟的政策,逼迫實行低存款利率。正是這種依靠國家權力保障的存貸利差,為銀行帶來了高額利潤。
令筆者感到有些納悶的是,中國銀行等行業的國企壟斷問題絕對不是一個新問題。讓國有和國家控股企業在這些行業實行壟斷的政治邏輯是「保持中國政府對戰略產業的控制」;經濟邏輯是「為了讓中國這個新興的市場經濟能夠有自己的國家隊來抵禦跨國公司的經濟入侵」。溫家寶擔任總理已接近十年,而在此之前也曾經擔任負責金融的副總理。為什麼在如此長的時間內,溫家寶沒有能夠對金融業的國有壟斷採取措施,直到退休之前才進行呼籲?
溫家寶或許有他的苦衷,他可能被控制一切的黨的機構所羈絆而不能夠實行自己所希望進行的改革?或者他是直到即將下臺的時候,通過中國現有經濟制度不斷積累的矛盾才看到國有壟斷對中國經濟、尤其是對中國民間企業的傷害?或者他只是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溫家寶異動」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給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不管是什麼原因,「溫家寶異動」都是一個好現象,即使現任領導人仍然繼續他們的「擊鼓傳花」遊戲,下一任領導人恐怕不得不對「溫家寶異動」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作出反應。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