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敦煌飛天(圖)
(網路圖片)
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誌。敦煌地區約500多個石窟中,都繪有大量的飛天形象。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後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裡散髮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於花叢,習翔於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裡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為飛天。現在,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後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徵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而是憑藉飄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
在唐代,還出現了不少雙飛天。如第321窟西壁佛龕上層南側的兩身雙飛天,飛姿優美。這兩身飛天的膚體雖然變成降黑色,但眉目輪廓及體形姿態線條十分清晰,身體修長,昂道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飄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像兩只在空中游戈的雙燕。
在壁畫中還有裸體飛天,童子飛天等。
五代、宋以後的飛天,在造型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飛天的風格特點雖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敦煌地區石窟保存的從公元4世紀(十六國)到14世紀(元代)歷時千餘年的眾多飛天形象,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奪目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