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學者綿山呼籲「慈孝文化」回歸

公祭介子推大典、挂祥鈴、蹴鞠、清明民樂表演、清明插柳……這些承襲古代而來的清明習俗在第五屆中國·介休綿山清明寒食文化節上將一一展示。

「現代社會孝文化面臨困境,令人痛心,這個時候在介子推故里呼喚慈孝傳承極有意義。」來自香港的慈氏文教基金董事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王聯章與臺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教授汪中文在1日開幕的第五屆中國·介休綿山清明寒食文化節上表示了相同觀點。

自2008年以來,寒食文化節已成功舉辦四屆,每屆主題各有不同。山西介休市長王懷民表示,通過舉辦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清明寒食文化節,旨在傳承介子推忠烈愛國、孝老敬親、功不言祿的美德,今年重點選擇「孝文化」。

作為佛家弟子,王聯章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將「親情之小孝」轉變為「社會之大孝」,讓漸行漸遠的慈孝文化回歸社會。

「在我讀國小的時候,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在教育我們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而現在這些傳統似乎已日漸模糊。」汪中文表示。

中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民進中央原主席許嘉璐在開幕式上建議,介休市應借綿山寒食節機遇,打造成中國的「慈孝之都」,傳播慈孝文化。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公子重耳被逼流亡十九年,在糧盡食絕時,大夫介子推割股奉君。重耳復國為君(晉文公)後,封賞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祿,偕母隱居綿山。

晉文公悔悟,親自前往綿山尋賢不獲,放火焚山欲逼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初衷不改,與母親抱樹被焚。晉文公為紀念賢臣,每到其忌日,冬至後的105令天下百姓不得舉火,家家冷食,逐成寒食清明之風,兩千多年來流傳海內外。

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寒食節為紀念鄉賢介子推而設,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綿山,亦名介山。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明寒食節」的發源地。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