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美麗的誤解: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孔子說:是的!你的兒女跟隨小人就產生災難、痒疾。依附小人,就失去子嗣;違背小人,就埋下仇恨。
詳解:「唯」,發語詞,用在句首引出句子,沒有含義;「女」,《論語》中通「汝」,如「女與回也」、「女為君子儒」等;在《論語》時代,「子」指兒女,沒有性別上的特指。「女子」就是「你的兒女」;「與」,本義「賜予,施予,給予」,引申為跟隨;「為」,變成、成為;「難」,災難、禍患;「養」,通「痒」。
「學」有一個「擇師」問題,「師」不單單指人。西方所謂重真理更勝於重老師,把「師」狹義化了;一切可「學」的都是「師」。但「師」有位次,小人之「學」自小之,把頂天立地的人,弄成權名利色的先驗模式奴隸。人的眼睛,都是給這些小人之「師」弄瞎的。
「近」,依附;「之」,指代前面的「小人」;「孫」,這裡是本義,不是通假,引申為「子嗣」。依附小人,必然依附其「學」,然後不斷「徒子徒孫」下去,都是小人之「學」的子嗣,不是你的子嗣了。
「遠」,違背。小人之「學」,將先驗的虛妄假定當成「上帝」。一旦有人違背,必然危及其「學」,自然會埋下仇恨。因為小人之「學」,歸根結底是權名利色的根基,把其現實根基拔除,又怎能不引其仇恨?特別當先跟隨其「學」的人,最終違背其「學」,仇恨就不是隨便可以消解了。所謂門戶之爭、清除門戶,無不源自這種仇恨。一旦「擇師」出問題,後面的問題就無窮無盡,無論是依附還是違背,都是災難、痒疾。
還有多少人知道呢?這些傳統文化還有多少人關注、多少人繼承?